學生不會被“醜到爆”的校服打敗

時間:2014-04-08 13: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1916年,12歲的林徽因穿著北京培華女中的校服:中式上衣、西式百褶長裙,純美清麗的身影留存在一幀黑白照片中,成為一段美談。

  近百年後,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參觀北師大二附中,接待學生穿的寬鬆藍白校服招致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吐槽,很多人直呼校服 “太減分了”、“醜到爆”。

  針對校服的爭議聲似乎從未停止過。大多80後、90後的青蔥歲月都是套在這種肥肥大大、藍白或綠白相間的運動款校服中度過的。在很多網友的觀點中,這種運動校服似乎“醜”得別有用心:教育者認為,只有最醜的,才是最不容易影響學習的,最能防止早戀的,所以才刻意設計出這麼一款土氣的校服。

  此外,我還看到一些學者專家提出批評,認為校服之“醜”已經嚴重抑制了學生對美的追求,甚至可能“導致文化衰退”;並且“壓抑個性發展”,讓學生極度自卑;還有人把“醜陋 ”的校服與中國學生的整體創新能力全球倒數挂了鉤。

  對校服如此全方位的聲討讓我驚詫。穿過12年“醜陋”校服的我,對它的感情難免五味雜陳;但是畢業後,當看到街上穿著校服的稚嫩身影,或是收到根據高中校服圖案設計的鑰匙鏈時,心中留下的只有絲絲縷縷的感動和懷戀。曾經想方設法擺脫的校服已經被賦予了一種符號意義,就像很多校園題材電影中展示的那樣,可以勾起很多莘莘學子的回憶。

  網友們覺得校服醜,多半是因為它鬆鬆垮垮、不顯身材的運動版型,但我認為“校服陰謀論”顯然有些極端。防止早戀、“收心”的理由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任何有一點理智、懂一點教育的老師家長,肯定清楚把運動服當作早戀擋箭牌之荒謬。撇去成本不談,運動校服能大行其道,顯然也是出於方便耐用的考慮,讓學生在讀書聽課和體育運動時都能感到自在。尤其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舒適、耐磨在他們心中顯然比美觀重要。歐美和日韓的學生制服固然神氣,但讓一個貪玩的孩子保持西裝外套筆挺無皺、袖口潔白無瑕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當然,很多外國學校除了制服,還會發放統一的運動服供學生在體育鍛鍊時更換;而目前在我國大多數的中小學校,推行超過一種的校服款式、提供換衣間的條件都並未成熟。

  至於認為校服妨礙學生彰顯個性、培養審美意識的“校服美盲論”,更是有些誇大了校服的影響,也低估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在中學時期,我身邊並不缺乏在校服外套別上徽章、畫上自創LOGO的耍酷男生,以及會把袖口挽起到舒服的長度、把領結係得甜美的可愛女生。即使真的沒辦法像“奶茶妹妹”那樣把校服穿得好看,至少可以讓衣服乾淨整潔、理個清爽的髮型,或者把笑容常常挂在臉上吧?真正的青春朝氣、真正的奇思妙想,怎能是一件校服就能遮蔽住的呢?在積極正面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心智健康的孩子,真的會因為一件和其他人一樣的校服就感到“嚴重自卑”嗎?因此,把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扣在校服頭上顯然並不可取。

  當然,校服的設計和穿著永遠離不開對孩子人性化的尊重。首先,校服的所有藝術性和社會性功能,都必須建立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校服必須品質過硬、舒適透氣,一磨就破的“乞丐裝”和布料輕薄的“透視裝”才會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尷尬和不適;在品質問題上,學校需要採購公開、價格透明、監督有效,避免“校服進校,紅包開路”的校園腐敗和黑心壟斷作坊産生。其次,這種人性化也體現在校服穿著紀律的反刻板,那些在冬季強制孩子只穿單薄的校服參加升旗儀式、導致孩子生病的學校,就已經把校服的秩序統一意義病態地扭曲化了。

  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衣服作為皮膚的延伸,是社會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一件美觀得體的校服,的確能給孩子一種“讀書人”的身份自豪感。而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也不會因為一件“醜到爆”的運動校服就喪失了創造力和個性。(李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