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類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變遷史。對一個國家而言,道路選擇和理論創新,都要靠制度來保障;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也必然體現為制度自信。
“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從近代世界與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維度,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制度模式選擇問題,指明瞭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關鍵所在。
今天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正因為沒有拄著別人的柺棍,堅持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才能始終站穩腳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也許有人疑惑,既然是成功的制度體系,為什麼還要改革?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要往什麼方向走?回答好這些根本性問題,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解析兩句話組成的有機整體:“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後一句,規定了所走路徑。概言之,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別的什麼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説堅定制度自信,當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自信,一方面體現為政治定力,另一方面也體現為改革創新。只有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看到我們的制度還沒有達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甚至某些方面制約著發展和穩定,我們才能有決心改革創新,有勇氣攻堅克難,最終才能在適應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今天,站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我們有這個信心,有這個能力。(人民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