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神題”的“創新畫皮”必須揭下了

時間:2013-12-04 11:05   來源:揚子晚報

  在大鬧天宮中,孫悟空是被誰的什麼法寶打中了天靈蓋?孫悟空與如來佛祖打賭,是在佛祖的哪根手指寫下“齊天大聖,到此一遊”?豬八戒的官名叫什麼?如來有三藏經,其中度鬼的是?……昨日,福州的張女士向記者曬出兒子在學校的兩份單元考試卷(12月3日《東南快報》)。

  表面上,“豬八戒的官名”之類的“神題”具有形式上的創新性和內容上的趣味性,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應試考題,但説到底,這些試題考的還是應試教育那一套——死記硬背。其實,不是知道了豬八戒的官名、孫悟空在如來哪根手指上寫字,就算讀懂了《西遊記》;真正讀懂一本書,也不需要把書中每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都背得滾瓜爛熟,在這一點上,會讀書的古人早有論述。

  史料記載,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讀書每“觀其大略”,如果這二位活到現在,估計能被奇葩試題氣得吐血。顯然,如果會讀書的他們來讀《西遊記》,肯定不會糾纏于細枝末節,而是會著眼于把握名著的整體精神,並以此觀照社會現實。因此,出偏題、怪題並不是本事,《西遊記》裏細節多了去了,隨便拿一個出來就能考倒人,但問題是,如果連出題者自己都無法在不翻書的情況下給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試題又有什麼意義?

  真正的素質教育、創新試題,不是為了形式特別而劍走偏鋒,不是為了考倒學生而刁鑽古怪,而是真正在思路上去發掘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發表觀點,啟發學生思考問題。還是以《西遊記》為例,考“孫悟空在如來哪根手指上寫字”,不如讓學生描述孫悟空與如來的關係;考“豬八戒的官名”,不如考“豬八戒的性格特點”。

  因此,對於出題者而言,真正的問題在於,出題之前有沒有對題目希望達到的效果有所思考。如果只是在形式創新的道路上狂奔,卻不能在精神內核上去考量學生的需要,那就只會造成“神題”嘩眾取寵的效果。是時候揭下“應試神題”的“創新畫皮”,讓考試回歸到對教育規律的尊重了。(蔡桂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