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

時間:2013-10-14 15:09   來源:人民日報

  (三)遍觀當今世界數以千計的政黨,若論凝聚力和戰鬥力,無出中國共産黨其右者。

  長征路上,衣衫襤褸,缺槍少彈,九死一生,一聲“救亡圖存”,應者綿延兩萬五千里,最終涓滴匯海而成大潮流,眾志成城而為新中國。為緩解糧食壓力、減少工資支出,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精簡職工近2000萬,壓縮城鎮人口2600萬、吃商品糧人數2800萬,沒有補償,甚至不用動員,當事者竟幾無怨言。毛澤東由衷讚嘆:我們的中國人民、我們的廣大幹部,好呀!兩千萬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不是共産黨當權,哪個黨能辦到?

  為什麼能辦到?

  斯諾去陜北尋找答案。“我看到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裏,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飯和辣椒馬鈴薯絲;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的背心是用繳獲敵人的降落傘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繩係著斷了一隻腿的眼鏡;林彪請我吃的是‘麵條宴’;紅軍大學學員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作課堂筆電使用……他們堅忍卓絕,任勞任怨,是無法打敗的。”

  就是在那裏,朱德寫下真摯的悼文:“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産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973年,得知甘肅定西連續22個月沒下過透雨,數十萬人缺水,數百萬人缺糧,病中的周恩來在報告上連續寫下9個“不夠”和3個感嘆號:“口糧不夠,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

  1958年,在重慶綦江,輕車簡從的鄧小平臨行前從車窗伸出頭來,叮囑年輕的區長:“小王,不要忘記農民,人民要吃飯,人民要吃飯,人民要吃飯。”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價值取向和政治路線。面對群眾,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應有任何特權,為人民謀幸福從來都是黨的立身之本和力量源泉。正如學者所分析,其他政黨之所以沒有完成“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歷史任務”,原因正在於“都與民眾不生關係,都成了水上無根的浮萍”,而共産黨從一開始就是“聯繫人民群眾的黨”,因而才能穿越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難行程,走向復興、走向輝煌。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循著群眾路線的脈絡,我們黨所展現出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慾望,那種熱情……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是西方人眼中磁石般的“東方魔力”,是暗夜中照亮征程的“興國之光”,也是我們今天攻堅克難、接續夢想的動力之源。

  (四)從革命黨到執政黨,條件變了,環境變了,黨的群眾路線必將面臨嚴峻考驗。對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而言,尤其如此。

  戰爭環境下,黨的生存直接取決於群眾對黨的態度。執政之後,政治地位的改變,對整個國家機器的掌握和支配,使黨有了前所未有的豐厚資源。在某種程度上,群眾生活能否改善、生産能否順利發展,都反過來依賴於黨的路線政策,依賴於黨的各級機關的工作態度,依賴於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這種依存關係的轉變,往往成為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

  當黨政幹部執掌了大量公共權力而又缺少相應的制約,“官僚主義”的壞風氣便可能冒頭甚至蔓延。黨注意作風建設時,領導幹部會自覺聯繫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困難;而當黨風不正時,“突出官權、泯滅民權,以官為主、以民為仆,以官為本,唯官是從,官民嚴重對立”的官本位思想就會像病菌一樣四處流佈,黨的生活變得隨意化、庸俗化,黨內自由主義與好人主義盛行,一些黨員甚至擋不住誘惑、守不住底線,掌握大權的領導幹部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

  形式主義是官僚主義的孿生兄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顛倒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係,對上唯唯諾諾,時時盯著領導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甚至不惜通過弄虛作假、竭澤而漁、寅吃卯糧來換取所謂“政績”;對基層群眾的感受卻不敏感、不關注乃至不在乎。對上“看天氣”,對下“耍霸氣”,辦公室裏“找靈氣”,卻唯獨不到群眾中“接地氣”。要讓他們為了群眾利益去堅持原則得罪人、動自己的奶酪,更是連門都沒有。

  權力對於執政者的侵蝕是致命的。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公權”與“私利”的界限很容易變得模糊,“打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坐江山”卻可能有“家天下”的錯覺。面對從手中汩汩流過的財富和資源,主觀的自覺與客觀的監督只要有絲毫鬆動,要抵禦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誘惑,就變得難上加難。

  不是沒有前車之鑒。最令人震撼的蛻變,發生在曾令帝國主義聞風喪膽的社會主義蘇聯。十月革命後的糧食危機時期,有權調撥千百萬噸糧食的人民委員瞿魯巴卻因吃不飽飯,昏倒在會場。列寧不得不倡議設立“療養食堂”,強迫黨的高級幹部在那裏“為人民吃飯”。到赫魯曉夫時期,這些療養食堂已變身為遍佈各加盟共和國的“小白樺”商店,為近百萬特權階層專供各種稀缺和進口産品。“專門的醫院、專門的療養院、漂亮的餐廳和賽似皇宮盛宴的特製佳肴,還有舒服的交通工具”,葉利欽回憶,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他配有3個廚師、3個服務員、1名清潔女工,還有1名花匠,“如果你爬到了黨的權力金字塔的頂尖,則可以享受一切——你進入了共産主義!那時就會覺得什麼世界革命、什麼最高勞動生産率,還有全國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

  到今天,有著74年曆史的蘇聯,已經解體22年。20多年來,對於蘇共亡黨亡國的反思,在社會主義中國從未停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防住了經得起,我們就能涉險過關,實現長治久安。防不住經不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所帶來的不僅是“載舟覆舟”的千古警思,更有亡黨亡國的滅頂之災。

  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就有可能發生毛澤東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別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