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養老等都是當今社會敏感的熱點問題,近來,少數經濟學者不時就這些問題發出雷人之語:“北京房價要漲到80萬元/平方米”、“房價漲到頂就沒人投機了”、“延遲發養老金,其間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做點編織”…… 某些專家學者為何好發雷人之語?有分析認為共有三條原因:一是借雷語搏出位,二是疏于深入研究,三是被某些利益集團利用,充當其代言人。(《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23日)
毫無疑問,少數學者所發出的那些雷人之語純屬無稽之談,嚴重背離生活常識。按理説,他們不至於不明白這些言論的荒謬,但依然口無遮攔地拋了出來。那麼,這些廣泛傳播、嚴重誤導公眾的言語,算不算“學謠”(學術謠言)?
網路造謠的目的就是通過捏造事實或者誇大事實,抹黑某些人或者社會、政府的形象,在社會公眾中製造恐慌,以圖渾水摸魚,甚至從中謀取利益好處,譬如為了出名和敲詐勒索,等等。網路造謠者往往唯恐天下不亂。少數學者所發出的那些“學謠”,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意思,其起因無論是因為想出名,還是被某些利益集團所利用,他們所獲取的好處,甚至有可能遠遠超過那些網路造謠者。
從社會危害後果上來看,少數學者的雷人之語,可能比一些網路造謠更嚴重。媒體指出,專家學者不同於普通人,他們在專業領域具有權威性,其話語傳播影響力非同一般,有可能左右公眾。如果言論不當將誤導大家,甚至擾亂市場秩序。我們知道,網路造謠所産生的最嚴重社會惡果,就是給公眾帶來群體性恐慌。而少數學者所發出的那些“學謠”,在誤導公眾、擾亂市場秩序的同時,更會讓人們産生較大的心理恐慌,而且這種心理恐慌還不像普通的網路造謠那樣,在有關方面出面澄清事實和公開真相之後立即消弭。有些時候,由於學者所擁有的權威地位,相關方面的解釋反而會起到坐實學者“學謠”的反作用。某種意義上講,“學謠”的流毒和危害超過了一般的網路造謠。
倘若追究學者濫發“學謠”的責任,必將促使那些浮躁的學者謹言慎行,潛心學術研究,而無恥地充當利益集團代言人的學者也必將會減少。果如此,對整個學術隊伍的建設大有裨益。(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