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再次啟程,意味著中國正式擁有了利率期貨。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將推動改革進一步走向縱深。
7月初,國債期貨恢復交易獲批,緊接著“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出臺,包括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信社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同時維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變等。政策的密集出臺,傳達出中國決策者對未來金融改革的決心。
中國的金融改革有兩大方向: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兩大方向都需要國債期貨保駕護航。
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需要資本支援。如何降低資本的使用成本至關重要,實現這一點,必須降低利率。為了使利率真正下降,必須建立起充分有效的市場機制。國債期貨正是這一市場機制的體現,它有助於形成國債收益曲線,給存貸款利率定價,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從而通過金融手段將資金投放到回報率最高的地區、産業、企業和個人,最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實現。
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也必須有利率市場化作為配套措施,以規避利率波動的風險。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必然帶來人民幣儲備需求的增加,引起大量資本流入,對儲備貨幣的需求其實可以理解為對收益性債券的需求,這裡的債券多為流動性和安全性皆高的國債。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會促使國債發行規模擴大,國債發行品種豐富,國債發行頻率提高,形成統一的國債市場。
另外,人民幣要實現完全可兌換目標,必須維持一個強大而完善的國債市場,以便在可兌換實現後,一些願意以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國家,可以找到一個有效的低風險投資場所。市場化的利率,能夠充分體現收益與風險的關係,有利於形成與風險掛鉤的長短各異、高低各異的國債利率體系,在拓寬融資渠道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工具,推動國債市場的活躍,增加其流動性。
從這個角度看,國債期貨的推出,趕走了中國金融改革路途中的一隻“攔路虎”,將中國金融改革推進了幾大步,併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了18年的磨礪,在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投資者結構更加完善之後,國債期貨必能實現平穩上市運作的目標,未來勢必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強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作出更大的貢獻。(錦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