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實際上就是製造一種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逼著國家漲價。”有業內人士質疑道。據了解,從5月5日起,上述地區天然氣供應開始恢復,但充足供氣的前提是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0.2元/立方米,漲幅達8%。(5月6日《經濟參考報》)
如果説3月份國家發改委稱“不會這樣不考慮民生”是對國內天然氣將大面積上漲傳聞的辟謠,長春等地的天然氣漲價只是個別地區的個別行為,那麼此番中石油通過先行導演供氣緊張局面,製造緊張氣氛,而後又沒有對淡季天然氣價格做出下降調整,實有將傳聞坐實之嫌。
如今,天然氣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由於天然氣具有污染少、價格低的特點,其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在發電、汽車等其他行業也頗受青睞,其價格的上漲帶來的不僅是居民做飯成本的上漲,還可能帶來其他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時對其他行業也會帶來一定影響,就在當下由於天然氣上漲,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居民搶購廚電用品的現象。天然氣價格每一個細小的波動,都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天然氣的漲價行為當謹慎而為之。
中石油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原油、天然氣生産、供應商,作為天然氣壟斷的上游企業,其定價權直接關係到下游居民用氣消費情況。作為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不僅應當擔負安全生産保障油氣供應的社會責任,同時還應承擔起維護市場穩定的公共義務,絕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利潤上,更不能仗著自身的強大通過脅迫的方式逼著國家發改委就範,滿足自身利益的需求。
雖然中石油在天然氣進口方面出現了虧損,但是在原油等其他産業上仍然保持著高額利潤,完全可以實現利潤互補。就在2012年銷售進口天然氣和LNG虧損約419億元的情況下,中石油仍然保持了1153.23億元的鉅額利潤。就像中國鐵路一樣,不僅要保證主要運輸幹線的安全生産追求效益,同時還要承擔起像西藏鐵路這樣的公益鐵路運輸責任,即使是虧損火車也要照常跑,利潤可由主要幹線的收入補齊。
時下,我國一直在醞釀天然氣價改革,這是市場化的必然需求,但是也請相關部門認真地做下調查,在工資增長始終無法跑贏GDP和銀行儲蓄無法實現資産保值的大背景下,任何單方面的上漲都會造成老百姓生活成本的增加、生活負擔的加重,生活品質的降低,也真心地希望天然氣價改革如國家發改委前期所言“不會這樣不考慮民生”,絕不能讓中石油將天然氣漲價傳聞坐實。(刁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