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如何吃喝?民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説的大都是吃喝。舊時物質匱乏,難得溫飽,如此安排吃喝方為過年。
可今天的吃喝早不是這個水準,餐飲環節的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光是甘肅蘭州主城區的2600多家餐廳,每天就有超過200噸的飯菜成為垃圾。這還是在尚不富裕的西部。
又到春節,説説吃喝,屢禁不絕的浪費之風讓這個話題變得沉重。
中華文明植根、發育于農業文明,雖博大精深,海納百川,也養成了一個特別的“好胃口”:中國文化什麼都能“化”,中國人什麼都能吃。今天我們需要對此來一番文化自省和自覺。
作為個人,我就不大節制吃喝。當過知青,有過饑渴難耐的體驗,期盼有機會就“好好撮一頓”。後來,就形成了來什麼都往肚裏塞的習慣。儘管常有親友提醒,儘管不時聽到忠告,但改也難。
作為群體,我們也不大能節制吃喝。有人振振有詞地找到所謂“文化根據”,説是我們這些農耕、遊牧民族的後代,都遺傳著一種“饑渴因子”。一旦吃喝不受約束,就容易放開肚量胡吃海喝。天上除了飛機、四條腿除了板凳,什麼都吃。現在,發病最高的,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幾乎全是吃出來的。過年過節要吃喝,紅白喜事要吃喝,特別是好友聚會,友誼多深,酒喝多高,“寧願腸胃喝出洞洞,不能感情留下縫縫”。吃喝,竟成了見證和增強友誼的必要手段。
作為民族,我們也不大注意節制吃喝。侵吞公款是貪污,公款吃喝卻似乎能寬容。於是,山珍海味滿桌,大杯喝酒盡歡。古人大碗喝的,是土酒、米酒;我們大杯幹的,是洋酒、茅臺。多高級的紅酒皆一飲而盡,索然不知其味,直讓外賓目瞪口呆。
鋪張浪費消耗了資源,胡吃海喝損壞了身體,公務宴請搞壞了黨風。吃喝這事,須認真管一管了。中央政治局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中央軍委禁酒令,習近平同志的四菜一湯不上酒水的要求,迅速帶起一陣新風。北京市委常委會要求“調研期間需要用餐的,一律安排自助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要求“對外接待工作用餐不超過45分鐘”;河南省委、省政府規定,“工作用餐原則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過4個品種菜肴,一律不上酒”……
吃喝之事,並非小事。舌尖上的浪費,不可小看。食色於人,“譬如刀刃有蜜,人之不捨,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無論一人、一群、一民族,無論匡民風、清世風、正黨風,不妨從狠剎餐桌上的浪費之風做起,不妨從現在、從今年春節的節制吃喝、整治浪費做起。(葉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