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改善計劃 就應該是“免費午餐”

時間:2012-11-30 09:15   來源:千龍網

  針對營養餐“吃不飽”的質疑,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日前作出回應表示,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營養膳食補助,不是“免費午餐”。他認為,這個計劃是“做加法”的過程,並非代替午餐,也不是國家將這些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的午餐“全包”了,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做一個補充和改善。

  這位負責人的回應,似乎可以解釋為何一些地方的營養餐不能讓學生吃飽——既然是“加餐”而不是“正餐”,所以光靠這“吃不飽”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要讓我國營養改善計劃得到較好的實施,恰恰需要糾正有關部門對營養餐是“加餐”而不是“正餐”的認識,要以正餐思路重新調整並設計這一計劃。

  以“加餐思維”來設置營養改善計劃,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一時難以拿出那麼多錢,“全包”學生的午餐。可是,從目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的情況分析,正是“加餐思路”導致營養改善計劃問題頻頻。

  首先,既然是“加餐”,有關部門就可能沒有儘快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積極性——反正是加,晚一點加,甚至加不加也就無所謂,所以,大家看到,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一年多來,一些地方還沒有具體的實施計劃,有的地方下撥資金還未到位,不少地方存在“有米無鍋”的問題。

  其次,對於“加餐”,可鑽空子的空間甚大。在輿論質疑營養餐為何如此差、吃不飽時,主管部門稱這是輿論的誤解,營養餐本就不是正餐。眾所週知,如果這是正餐,學生吃不飽,責任就在主導的政府部門、學校和供應商,可現在是加餐,加一點也是加,追究起責任來,也可以找到託辭。另外,社會輿論紛紛質疑為何給學生的營養餐就是麵包和牛奶,這站在加餐角度,也就沒什麼問題。可以説,這就給了一些具體負責操作的人員鑽空子的“底氣”。審視各地發生的營養餐事件,缺斤短兩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另外,營養餐的“加餐”性質,也讓安全責任的界定十分模糊。這某種程度也降低了具體操作部門的安全責任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眾和家長,其實都是把國家提供的營養餐看作是“正餐”的,如此一來,有的家長就不會給孩子準備“正餐”,而是讓孩子去吃營養餐,假如學校給孩子們吃的營養餐,就是“加餐”的點心,那麼,孩子的營養不但沒有改善,倒是會出嚴重的營養問題。湖南鳳凰支教女大學生之所以發微博提到營養餐,顯然,在她所在的學校,師生都是把營養餐作為正餐而非加餐的。

  這是決策者應該充分考慮的。營養餐現在在一些地方變為“鬧心餐”,有關部門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必須意識到,“加餐思路”有著先天性的不足,給推進這項計劃帶來諸多難題。以國家全包午餐、提供免費午餐的思路,來推進營養改善計劃,才能一定程度解決以上問題,事實上,目前一些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得不錯的地區,為學生提供的就是“免費午餐”,由於學生能不能吃飽、吃得是否有營養,責任就在地方政府,因此,更有利於明確監管責任。

  對此,國家可能面臨經費不夠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提高營養餐的標準,比如,從3元提高到4元, 從中央財政的支付能力看,這並不是什麼大的難題。另一方面,要建立經費分攤機制,由中央財政出飯菜錢,地方財政負責飯菜製作、運送、管理的成本費用,我國在啟動營養改善計劃時,曾提到這一問題,但具體的分攤機制並未明確。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必須建立嚴密的監管制度,防止營養餐計劃的費用出現跑冒滴漏。比營養改善計劃投入不足更嚴重的問題是投入被侵吞、擠佔,目前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的監督,主要還是上級監督下級(上級政府監督下級政府,同級政府監督教育部門,教育部門監督學校),這種監督已被反覆驗證缺乏力度,只有引入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才能提高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的透明度,杜絕其間的權勢、權錢交易。(熊丙奇)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