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史上最長黃金周”,首次推行的高速公路小型客車免費通行政策,無疑是值得關注的亮點。這個全新的“惠民禮包”,讓公眾嘗到了免費公路的甜頭,也讓一些人嘗到了高速路變“龜速路”的苦頭——在長假前一兩天,不少高速路段變成露天停車場,行車途中如廁難、服務區爭搶停車位的問題也很常見。
“黃金周”擁堵不堪的路況,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出行者的幸福感,以至於有人開始將擁堵歸咎於免費通行政策。然而,稍加理性分析就能知道,擁堵其實早已成為歷年“黃金周”的常態,長假釋放的集中出行壓力以及國人的不良駕駛習慣,才是導致高速路行車不暢的關鍵原因。忽略這些因素,將免費通行政策視為導致擁堵的“罪魁禍首”,實在有失公允。
但這並不意味著,高速免費通行新政一點問題都沒有。“黃金周”期間的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大考”,確實測出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比如,免費通行之後的路況資訊通報、道路救援等配套服務未能及時跟進,影響了高速公路的車流引導能力和事故處理效率;再比如,“黃金周”初期私家車通過收費站時仍要領卡收卡,加劇了擁堵。
不過,好在免費通行的政策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及時做出了調整。輿論詬病頗多的“免費卻不免繁瑣流程”問題,很快得到解決——10月3日,交通部發出緊急通知,對符合免費通行政策的車輛不再採取發卡措施,就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成效。與此同時,越來越全面和及時的路況通報,也為車主們調整行車線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往年“黃金周”的最後一天,都會因大量遊客返程而出現嚴重擁堵,今年卻有不少網友在微博直播路況時感嘆返程途中“高速不堵”。媒體報道也顯示,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的高速路段的客流量,在返程高峰時段總體也比較平穩,沒有出現井噴式增長。究其因,有關部門針對免費通行政策做出有的放矢的改進措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車主們根據路況資訊通報和路況預測,理性調整返程安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不同於往年的新變化,正是免費通行政策帶來的正面效應。免費通行政策是公路回歸公益屬性的實質性一步,既有助於優化公眾的交通出行格局,也為日後收費公路深入清理整頓和改革照亮了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公眾對高速路免費通行政策由新鮮轉為熟悉之後,下一個節日的高速路,可能會比這一次更加通暢。
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首次“大考”已經落下帷幕,有關部門應該對這個“黃金周”的相關數據進行盤點和分析,及時總結免費通行政策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適時做出必要的調整,不斷完善小型客車重大節假日免費通行制度。只有在動態調整中完善制度設計,才能讓下一次的免費通行更加順暢,讓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更加常態化、科學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