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因“不實傳言”關門更值得深思

時間:2012-08-08 15:38   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瀋陽超市、飯店等各種店舖關門歇業,店家老闆稱歇業是因工商局將進行打假檢查。8月6日,瀋陽回應稱,這是“因受不實傳言影響”所致,相關部門並未集中整治,更未採取高額罰款措施。

  從網路、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提供的資訊來看,瀋陽不少街道確實像進入“冬眠”——商鋪大門緊閉,街道冷冷清清,讓人感慨萬千。一些地方市民有錢買不到米、理不了發,吃不了飯……恐怕在數十年前的物質貧乏時代,這樣的情形也難得一見吧?如此狀態再繼續下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勢必會受到影響。

  當地官方回應,這些商戶“因受不實傳言影響”。此説法與“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流言論”、“無知論”幾乎同出一轍,罪在社會,過在群眾,自己毫無責任。商鋪因受“不實傳言”影響而紛紛關門,可信嗎?方便的話,有兩點請解釋一下。

  其一,當地工商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此次打假行動,由公安局牽頭,工商局配合。“達到一定額度,公安可以拘留人”。語出官方之口,言之鑿鑿,這恐怕不算“不實傳言”吧?當地媒體之前也屢屢出現“破案會戰”、“天決戰”、“集中嚴打”等字眼,莫非也是空穴來風?

  其二,商人因“不實傳言”而關門一説,于理亦不合。開門做生意,誰人不圖利?商人會傻到聽風就是雨,僅僅風聞幾句“不實傳言”就關門大吉,放自己“長假”,眼睜睜看著自己虧本,合理嗎?

  假如,商鋪關門“因受不實傳言影響”的説法屬實,那更堪憂慮。“不實傳言”不是洪水入襲,不是猛獸來侵,何以讓一座城市的小商業“受傷”,並波及居民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公民只要遵守法律,基本上就可以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必擔心無妄之災隨時敲門。

  不難想像,假如城市的管理者一直恪守法律邊界,嚴格依法行政,遵照公平、公開、透明的行政原則,為公眾提供服務,沒有嚴苛的“以罰代管”與“執法經濟”,“不實傳言”何來滋生土壤?如果商人們可以預見自己的行為,合法權益得以有效的保障,他們又怎麼可能偏聽偏信“不實傳言”而關門?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商人們閉門自保,事件背後折射出來的社會心態,值得管理者三思。

  有鋻於此,有關方面不妨反思一下,看看自己的態度是否端正,方法有沒有問題,決策是否得到公眾支援,是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如果有問題,自己先面壁,而不要打別人的屁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