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衛生局長週一岳表示,大陸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很難得。週一岳感謝內地在供港食品方面給予香港很大支援。(6月24日《廣州日報》)
供港食品安全率99.999%,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與其説香港衛生局長週一岳是在感謝內地給予的大力支援,不如説是在肯定香港産品品質檢測體系的高效和完備。供港食品再安全,如果沒有嚴格的檢測體系,沒有高規格的食品安全標準,這種層次也難以達到。
與之相反是,食品安全在內地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一個接一個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經讓人“聞之色變”。前不久,由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會同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中國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眾認知度調查”顯示,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持不樂觀態度,45.60%的受訪者認為“不太安全”,27.76%的受訪者認為“很不安全”。其中,超過七成的公眾認為,生産加工是我國食品産業鏈中安全隱患最大的環節。
其實,不僅供港食品的合格率比較高,其他出口食品同樣如此。中國大米到日本要檢測579項,如此嚴格的標準,既可以看做是針對中國産品的“特定標準”,也可以看做是“日本國標”嚴格的表現。但就是如此嚴格的標準,中國大米也能夠達到出口的條件。這足以説明,食品安全高標準並不是不能實現,關鍵在於針對的對像是誰。
以“供港蔬菜”為例,每年香港40%的蔬菜來自於惠州,也就是説,以惠州模式預估,一個數百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是完全可以自我解決優質蔬菜供應的問題。這足以説明,在現有的條件下,通過規範化種植、規模化生産、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加強檢測力度,以及強化監督管理,是可以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準,也能讓“出口産品”成為“內銷産品”。
在食品安全領域,實際上始終存在“內外兩張皮”的現象。無論是標準,還是監管力度,對外都比對內更加嚴格。對於食品安全産生的隱患,固然有經濟發展水準、社會的誠信、市場監管難度,甚至涉及監管的方法等各種因素。更主要還是對於食品安全的態度問題,“為誰監管”不解決好,“怎麼監管”就會成為問題。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是,當“供港食品”成了同等待遇時,食品安全率達到99.999%就不是一種奢望。
從這一點來説,供港食品安全率99.999%,讓我們看到現實,同樣也看到了希望——現實是,內外的兩種不同標準,導致的是不同的結果;希望是,既然供港食品安全率可以創造“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的成績,這種模式只要移植到內地,同樣也能讓食品安全保障程度達到公眾訴求。因而,應當感謝供港食品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既看清了自己,也看到了別人。(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