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關於公民下載色情影片遭到公安機關拘留、罰款處分的報道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事發吉林省前郭縣,一顧姓公民下載95部色情影片供自己觀看,被前郭縣公安局拘留15天並處罰款3000元。顧姓公民認為處罰不當向縣政府提起了行政復議。6月16日,前郭縣政府法制辦公佈了復議結果,認定縣公安局對其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失當,予以撤銷。據悉,縣公安局也做出處理,辦案民警已被停職,並接受調查。
類似情況其實時有出現,十年之前,延安一對夫妻在家中觀看黃碟被以“傳播淫穢物品”受罰;近年又出現過重慶一居民購買二手手機記憶體黃色錄影,被乘警查票時擅自打開遭罰款案;河南南陽市民在電腦上複製一部淫穢視頻被網警罰款,等等。由於人們越來越尊重保護私人的自由空間,因此,此案才會引起較為強烈的社會反響。
通過此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一些執法人員頭腦中存在的“泛道德化”思想。也就是善於在道德主義的口號之下,以高標準的“道德”去要求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並將不符合這種標準的行為視為洪水猛獸,非予以嚴厲的法律制裁不可。這就導致了公共權力尤其是執法權介入社會生活的擴大化傾向,使得公民私人生活和自由的空間變得日益狹小,甚至直接侵害受到憲法和法律保護的公民隱私權利。
事實上,公共權力的“泛道德化”是公權濫用的一種表現,最終不僅不能起到提升主流道德和價值觀念的作用,還會使民眾對行政執法權乃至整個國家權力産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現普遍同情“被懲罰者”的情緒,難以實現除惡揚善的成效。
尚無證據證明出於“營利”、“傳播”目的的下載、儲存、觀看色情影片的行為,在法律性質的界定上依然屬於無實際被害人(也就是不直接危害社會利益)的“個人空間”範圍,因其涉及個人興趣、偏好及社會對其行為的道德評價問題,因此,它同樣也是需要法律特別予以保護的“個人隱私”,他人不應輕易干預或者公開披露,更不能隨意動用公權進行具有行政執法和司法訴訟程式性質的介入。所以,前郭縣公安局在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後毅然做出撤銷行政處罰的決定,是對公民個人隱私權、自由權的維護,也是制止行政權力高度干預道德範疇行為的一種正確行動。
為了避免行政機關“泛道德化”思想的執法衝動,防止類似事件的再度重演,從法律技術層面上則有必要進一步對相關執法依據的含義做出更為嚴格的界定,即明確《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8條所規定“製作、運輸、複製、出售、出租淫穢的書刊、圖片、影片、音像製品等淫穢物品”中的“複製”行為,不應當包含非營利、非傳播的下載、備份儲存等行為。只有轉變觀念和明確界限“雙管齊下”,才能使執法活動不逾越法律的邊界,才能真正使公民的私人空間和隱私權受到切實的保護。(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