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調查發現,在煙臺紅富士蘋果主産區的棲霞和招遠,蘋果被裝著違禁藥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藥袋包裹長大。2012年3月,當地曾查處藥袋200多萬隻,並下令禁止使用。目前這種藥袋仍被大量使用。(6月11日《新京報》)
儘管,對於“藥袋蘋果”中的農藥,當地果農和農業合作社人員均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但與此同時,“藥袋”內含的究竟是何種農藥、是否就是“退菌特和福美胂”,仍沒有確鑿答案。不僅“藥袋銷售商和生産商諱莫如深”,“當地政府部門也未明確説明藥物成分和危害”;而且更吊詭的是,包括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在內的權威鑒定機構,同樣也表示“難以檢測”,強調“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和檢測方法”。
進一步全面梳理一下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會發現,“藥袋蘋果”背後掩藏的“袋中謎”,其實遠不止上述這些,在其他許多方面,同樣也充滿著諸多難解謎團。比如,蘋果套袋蛻變為“藥袋”之謎。據悉,給蘋果套袋原是10多年前政府技術推廣的産物,本意是“減少病蟲害和農藥殘留”,但近年來不加藥之袋卻逐步變為藥袋,反倒“增加了農殘超標的風險”,徹底走向了套袋初衷的反面,如此顛倒詭異之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再如,禁用藥袋的監管之謎。據報道,早在去年11月當地媒體曝光過藥袋蘋果問題後,當地有關部門也曾進行過查處,如宣佈“查處藥物果袋200多萬隻”,明令禁止使用藥袋。但是半年過去了,“藥袋”卻並沒有真正被禁止,無論是藥袋的生産、銷售,還是使用,都不僅沒有禁止,而且“不斷呈擴大之勢”“百公里果園都用藥袋”,“整個煙臺地區都很受歡迎”。
據記者調查,當地一位果農“三畝蘋果樹,需要7萬多個藥袋”。照此推算,“200多萬隻藥袋”不過僅是90多畝蘋果樹所需。而數據顯示,棲霞市的蘋果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這意味著,如果全部使用藥袋的話,棲霞市所需的藥袋將至少超過100億隻。這種背景下,“查處藥物果袋200多萬隻”式的監管,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使用藥袋可能僅是個別現象,另一種是查處的力度還不夠。
最後,回到“藥袋”所涉嫌的兩種農藥——“退菌特和福美胂”,同樣也讓人迷惑。據悉,2011年底,第八屆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曾表示:“鋻於福美胂等化學結構中含胂的産品存在安全風險,建議按有關程式撤銷此類産品的登記”。可既然如此,為什麼“目前尚無正式的通知或公告”?一面既不及時撤銷、徹底禁止,一面又不能明確檢測標準方法,農藥管理豈能如此自相矛盾?
不過,我們還應注意到一個數據,農業部官員日前對記者表示,“我國農産品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總體較高,水果高達98%以上”。這些蘋果有無問題,盼望權威部門儘快給公眾,也給果農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