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聘人員穿上“被義工”的藍馬甲,也讓義工穿上了“被”字的馬甲,更讓政策規定穿上了陽奉陰違的馬甲。
臨時工頂包的事,屢見報端:摑打賣菜老翁的城管是臨時工,抄襲宣傳稿的文員是臨時工,上班打牌的船員是臨時工,違規買保障房的公務員是臨時工……現在,深圳被要求當義工的機關幹部,也變成了臨時工:本月初,深圳要求幹部每週末拿出半天時間義務開展社會服務,統一著藍馬甲。近日,卻曝出少數單位讓臨聘人員代替公職人員上街做義工。
拿臨時工頂包,是為了轉移視線、推卸責任,大體都發生在一些人不願幹的麻煩事之後。臨時工“被義工”同樣如此:在一些機關幹部眼裏,做義工也是一件麻煩事,才讓處於弱勢的臨時工上。
做義工怎麼會成麻煩事?關鍵在一個“被”字。臨時工們為生計所需,被動穿上“藍馬甲”,打著為社會服務的旗號,行的是為機關幹部服務之實。實際上,公務員同樣是“被義工”了。如果沒有白紙黑字的文件,很多機關幹部可不會去上街維持交通秩序,這也是“被”了。
而再沒有比一個“被”字,更有悖于義工的精神了。義工,落腳點在一個“義”字。自願、利他,才是其本質屬性,也才是最值得褒揚的精神。無論是以行政手段強制機關幹部當義工,還是權力層級讓臨聘人員穿馬甲,都不是義工,只是“抓差”。
正是這一個“被”字,不僅讓一個初衷未嘗不好的制度安排變成了一場秀,不僅會損及機關幹部的休息權,也不僅會讓那些真正投身義工行動的人寒心,而且會損害到奉獻自我、服務社會的精神,助長弄虛作假、形式主義風氣。
臨時工頂包公職人員當義工,同樣反映出一些地方做決策、定政策時的不科學。一方面,決策變成拍腦袋,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和調研,就發通知、下文件;另一方面,在執行時,既沒有公開提意見,也不能公然不執行,只有玩玩頂包、捉捉迷藏,希望這把火早點燒過去。
臨聘人員穿上“被義工”的藍馬甲,也讓義工穿上了“被”字的馬甲,更讓政策規定穿上了陽奉陰違的馬甲。或許,穿開工甲,什麼事兒都能“鬧鬧鬨哄,圓滿成功”,但馬甲終究是要脫下來的。(張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