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應該只有奢侈品

時間:2011-01-14 15:00   來源:人民日報

    “在店堂二樓,一位女士正在刷卡埋單,她看中了一款標價為16000元的路易威登拎包。幾分鐘後,她出現在路邊的公交車站。此時,你不會想到這位女士手裏的路易威登拎包,花費了她4個月的薪水。”——這是一段描寫當下中國普通大眾對奢侈品狂熱追逐的經典文字,讀來滋味別樣。

    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們希望購買品質、設計、信譽、牌子更好的商品,這無可厚非。富裕人群青睞“昂貴、獨特、稀缺、珍奇、能彰顯身份”的奢侈品,也是一種能被大眾理解與認可的消費選擇。至於一隻牛皮手袋標價十幾萬元、一張床幾百萬元,咱也不能説人家漫天要價。畢竟,“大牌”們從手工作坊起步,兢兢業業,百煉成“奢”,技藝、文化、創意還有品牌的歷史很難有統一的量化估價。

    奢侈品的存在是市場經濟的合理章節。可説到底,奢侈品消費只是個“小眾話題”。在中國,真正消費得起奢侈品的,真正有閒情逸致瞄準奢侈品的,應該只是先富起來的那少部分人。而當全社會開始沉迷于一種對奢侈品的無限憧憬與崇拜中,這個社會對財富與浮華的頂禮膜拜,往往超過了對財富來源的關注和對財富締造者的尊重,令人憂慮。

    一位朋友發現,她挎著香奈爾的手包逛商場時,售貨員格外熱情;還有一位朋友感嘆,他開奧迪和開捷達車去公共場所,被引導停車的待遇“簡直天上地下”……不是奢侈品擁有者,而是奢侈品,決定了他或她是否被社會認同。某女政協委員圍著LV限量版絲巾參會、某名人妻子挎著愛馬仕包出鏡、某明星巨鑽加身展示闊太身份……大小媒體充斥著奢侈品的香氛艷影,以此提亮人與事的知名度,放大社會的富裕度,模糊時代的價值尺度。

    20年前,一名農村大學生為了擁有一件“拉毛”上衣,逼得老父親賣血,這一事件成為全社會的道德靶子;而今,許多年輕人一邊住著父母用養老金支付的房子,一邊近乎瘋狂地追捧奢侈品牌,卻很少被指責。30年前,中山服的上衣兜留出一個小孔插鋼筆——這樣的“時尚”在今天看來十分土氣,卻是改革開放之初全社會尊重知識、奮發上進的生動寫照。現在,白領聚餐往往成為奢侈品知識和資訊的交流會,中學生熟悉大牌卻不知最偉大的科學家,買不起真名牌的人也要拿一堆假名牌撐門面……筆者在某省參加一個會議,會前10多分鐘,當地官員們聊天時的熱議話題竟然也是奢侈品!

    馬克思説,資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資本主義社會成了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而時下的“奢侈品拜物教”無疑助長了物質享樂主義,悄然侵蝕著一顆顆心靈,誤導著眾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生觀,使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亟需好好警醒反思了。

    比起奢侈品的種種奇事軼聞,普通百姓更想知道的是:究竟哪些人在消費奢侈品?合法致富的人有多少?吃“壟斷大餐”的佔多少?那些在全球購豪宅遊艇私人飛機、在藝術品拍賣行一錘定音的中國買家們,是如何“發達”的?不斷爆出的官員“名錶門”、“名煙門”背後,折射出哪些不光彩的掠財手段?撥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的珠光幻影,我們更應關注並打開那侵蝕大多數人權益的“財富暗箱”。

    人們喜歡奢侈品。但,生活絕不應該只有奢侈品。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