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通iPhone新政細則昨日公佈。新政比先前所言的“凍結話費”力度更強、條件更為苛刻:一個月內機卡分離,除了手機號碼停機外,手機本身也將被“鎖定”,變成中看不中用的“磚頭”;而超過90天時限還將被銷戶。另外,中國聯通或將向用戶追繳違約金。唯一例外,12月1日前入網的老用戶不受此限制。(《北京晨報》11月29日)
市場經濟嘛,兩大電信運營商互掐,其實也算不上怪事或壞事,消費者當然希望“讓互掐來得更猛烈些吧”。然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iPhone用戶爭奪戰,很像是一場3G版的“3Q之爭”。事實果真如此嗎?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兩家賣麵包的作坊,競爭慘烈——但最後競爭的焦點竟然落在包裝紙上,紛紛以“獨家美麗”的包裝贏得麵包消費者的青睞,這對提升食品品質真是好事一樁?
電信運營商是幹嘛的?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無非是提供電信服務的,手機等是電信服務的終端器具,就好比麵包上的包裝紙,價廉物美的電信服務才是立足的根本。那麼冷靜地看看眼下的所謂“蘋果之爭”,對促進電信服務、提升運營品質有多大的裨益呢?本月18日,湖南聯通向iPhone用戶群發短信,開涮iPhone裝上移動卡,進一步升級口水戰。不甘寂寞的移動當即反擊,不僅開發出匹配iPhone4機的小SIM卡,還大張旗鼓地推出“存話費送iPhone手機”活動。醉翁之意不在酒,爭的是“蘋果”,奪的是用戶。
聯通的意思,是想以“機卡匹配”籠絡“蘋果”的粉絲愛屋及烏,但這顯然與反壟斷法有悖逆之嫌,按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五項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交易時,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作為在電信運營商,對行貨“蘋果”實行壟斷銷售,這種排他性銷售方式已經涉嫌“搭售”;而移動顯然不想失去既定的市場份額,也不在服務品質上下功夫,而是選擇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仍靠“蘋果”拉攏客戶——無怪乎簽約了的聯通會發問:合法渠道只剩下聯通一家,移動的正品行貨來源於何?
真相令人糾結,是非很難説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電信運營商,將市場份額的決定因素孤注一擲在“蘋果”身上,這是運營商的悲哀,更是中國消費者的悲哀。運營商訂制手機固然是一種潮流,但妄圖以綁架消費者對手機消費的偏好、從而被動接受其電信服務,估計終究不是長久之策:一方面地球是平的,水貨的觸角不比行貨少;另一方面技術也是平的,破解等早就不是什麼難題,廠商也都默認了這個事實。當此背景下,電信運營商應該用技術和應用來拉攏用戶,提供價廉物美的電信服務,遠勝過賣剪卡器或免費提供剪卡服務等被動行為。
遺憾的是,一邊是各家瘋搶“蘋果”,一邊卻是懶得提供便民利民的優質服務。前幾日,熱議了N年的“攜號轉網”終於在天津、海南試點實施,據説一些網路運營商仍不動聲色地為用戶離網設置障礙。回顧一下它們在漫遊費等問題上的淡漠,再看看今日瘋搶“蘋果”的灰色招數,於是我們心裏便淡定下來:一隻“蘋果”上的糾結,其實根本就無關消費者利益——至於“成熟有序的市場競爭”,更是“神馬浮雲”。(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