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佈《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關注中西藥復方製劑維C銀翹片安全性問題,並提醒醫務工作者、藥品生産經營企業以及公眾,應了解該品種及其安全性問題,以降低用藥風險。(《新聞晚報》9月20日)
這次相關方面對維C銀翹片安全性的提醒,難得地走在了公眾前面。大約兩年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曾考證過維C銀翹片的成分,並寫過《常用中成藥的真相》一文,但這篇文章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很多人還是照用甚至濫用維C銀翹片。一段時間以來,基本沒有在公共媒體上見到維C銀翹片的負面新聞。因此,突然見到相關方面發出提醒,筆者有意外,有感慨,有感謝。
這些年來,在食品、藥品安全上,大致經歷著這樣一個演進過程。往往是,先有患者求醫;爾後醫院類似病例增多,個別有良知的醫生向媒體吐露真言;接著,有良知的媒體報道相關病例;然後,一場轟轟烈烈的討論隨之開始。類似公共衛生危機中,公眾始終走在監管前。這一點,已被無數實例證明。然而這一次,我們終於看到監管走在了公眾之前。在公眾沒有集中注意、媒體沒有關注的情況下,相關方面主動發佈通報,宣稱某種藥品存在安全風險,這是我們很少看到的,確實值得稱讚。
監管走在公眾之前,其實本應成為常態。監管部門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設備,更容易發現問題;監管部門也有責任有義務監管市場,並及時作出市場提醒;就程式而言,監管部門無論是抽檢還是例檢,都應成為第一發現者……然而,回溯以往,有的是發現不了,有的是發現了不肯公佈。具體分析,為何發現不了?有的是技術水準不夠,有的是工作責任心不強,有的是根本沒有監管……為何不肯公佈?有的是被相關方面的利益收買,有的自稱是為了維穩……種種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對民生的冷漠,對職責的懈怠,卻是不言而喻的。
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監管終於走在了公眾之前。雖然有人感慨,吃了幾十年的藥到今天才發現問題,這種提醒有點姍姍來遲。但必須看到,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且晚公佈總比不公佈好,此時公佈總比更晚公佈好。這畢竟是一個進步,我們不希望這一次是最後一次,必須承認這一次的進步性。
承認其進步,體現公眾的理性;總結其經驗,體現相關方面的智性;複製其精華,體現監管者的責任。倘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監管走在公眾之前,就會成為常態。而相關方面,也必會贏得公眾更多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