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日前在中國和拉美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上透露,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約1.3萬億,中國的養老金制度並不成功。一位與會政府官員認為,如果出現養老金赤字,將會由國家兜底。(7月14日《新京報》)
養老金之所以會出現“空賬”,並不是養老金制度與生俱來的問題,而是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所致。
所謂“空賬”,就是賬戶內顯示有具體金額,但實際是沒有錢的。對於“空賬”的産生,一般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今天繳費者養著昨天退休者;二是混賬管理。目前,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的管理者都是社會保障機構,於是出現了統籌賬戶的錢不夠,就用個人賬戶的錢來彌補的狀況。
對養老金“空賬”問題,國家兜底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地方在於,政府作為最後的信用擔保人承擔著整個社會體系的擔保責任,不光養老金“空賬”問題,諸如大學資不抵債、地方政府信用透支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由國家兜底的,國家兜底是我國的一大特色。
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清楚,凡事有國家兜底並不等於問題不值得擔心。養老金“空賬”誕生於現有的養老制度,具體地説就是現在的繳費者為過去的退休者埋單。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個億,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15%。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天真地把國家兜底作為養老金“空賬”問題的出路無疑是要不得的。國際勞工組織指出,養老金替代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準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準之間的比率)應在45%左右,來保障退休後基本的生活品質。在美國,這個數字小于30%,德國為34.4%,英國為43.2%,而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大於80%。我國養老保險資金所承擔的巨大壓力,導致支付危機是理所當然的。
養老金“空賬”其實是個系統問題,折射出的是我國的養老制度的核心所在,那就是在養老體系的構築方面,不同社會階層所享受的養老待遇是截然不對等的,比如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享受高額養老金,而企業員工卻只能依靠微薄的養老金,農民、農民工連最基本的養老保障也沒有。這一嚴峻現實説明,要解決養老金“空賬”問題,就必須從全社會公平養老的視角入手,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夠享受到對等的養老待遇。這才是治本之策。(徐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