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民進黨應正視歷史,還老榮民公道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02日 09:49:00A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榮民節”剛剛過去,臺灣除了辦幾場應景式活動外,臺灣社會就沒有什麼人在乎這群曾經以生命護衛臺灣、建設臺灣,卻即將無聲無息走入歷史的老人。社會的冷漠或許無從苛責,民進黨當局的冷漠,就令人心寒。民進黨當局如果還在乎“完整的”臺灣當代史,而不是“自己的”當代史,請臺當局“文化部”與“臺史館”趁著還來得及,趕快為這群曾被歷史戲弄的老兵們,留下應有的記憶與感念。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榮民節”剛剛過去,臺灣《中國時報》于節日前夕精心製作了全版專題報道;臺灣“軍聞社”製作了一部紀錄片,臺灣“退輔會”辦了幾場應景式活動,此外,臺灣社會就沒有什麼人在乎這群曾經以生命護衛臺灣、建設臺灣,卻即將無聲無息走入歷史的老人。社會的冷漠或許無從苛責,民進黨當局的冷漠,就令人心寒。
自政黨輪替到今天,令人記憶猶新與榮民有關的事件,就是去年6月間,一名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臉譜網發佈其情緒化言語辱罵老榮民的畫面,事後被人發現,她已多次錄製侮辱榮民的影片,因嚴重撕裂社會感情而引起軒然大波,臺灣執政高層隨即發表聲明譴責,但傷痕烙印已深!
民間社會羞辱榮民,民進黨當局不遑多讓,這1年多劍指“軍公教”的“年金改革”、此起彼落的“去中國化”與“去蔣化”民粹操作,執政高層似乎不在意族群傷痕的問題。
或許,“年金改革”、“去中國化”、“去蔣化”的操作,可以取悅綠營支援者,但老榮民受到歷史不公平待遇與族群印記傷痕的彌補問題,卻是人道與人性的問題,是社會正義問題,這些都是臺灣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如果臺當局認為這個族群反正不是我的選民,最好隨著時間流逝,讓他們對臺灣曾經的貢獻,甚至對曾經存在的記憶,全部從臺灣抹去消失最好,最後歷史一定會反撲的。
民進黨似乎忘了,今年正是兩岸開放探親30週年,當年“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的年代,許多老兵隔海思念親人,紛紛走上街頭要求國民黨當局允許返鄉探親,民進黨隨即推動“自由返鄉運動”聲援老兵,許多人加入“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撫今追昔,不知綠營還有多少人記得,或在乎這段歷史?或者,當時只是策略性聲援反國民黨活動,自己執政,人道與人性問題已不再重要。
猶記得2004年陳水扁在就職演説中曾呼籲,“不同的族群或許因為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而有認同的差異,但是彼此應該相互包容、用心理解”。言猶在耳不過3年,他就在為“立委”站臺時公開痛批國民黨,指責臺灣“立法院”通過“錢坑法案”給老榮民,這些借羞辱老榮民來行政治動員的民粹操作,至今傷痕未消!
蔡英文上臺後,政治語言鋪陳同樣漂亮,她去年接見榮民楷模時重申:“無論我們從哪來,都在臺灣這塊土地努力生根,我們絕對是一家人,會妥善照顧榮民,絕對不會改變。”言猶在耳,隨之而來的卻是針對性極高的“年金改革”,讓許多老榮民幾乎吃不下、睡不著,高雄一名92歲老榮民在求助精神科時,不禁老淚縱橫説“蔡英文是要逼我們去死嗎?”目睹前後兩位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所言所行,如何不會令人慨嘆!
榮民的生命史與當代臺灣的歷史密不可分,每位榮民所攜帶的歷史記憶,也是臺灣當代歷史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曾經被無數政客以華麗的辭藻如和解、包容等一次又一次地消費,但同樣地也被無數政客以羞辱性的政治語言,一次又一次地戳傷。
民進黨當局如果還在乎“完整的”臺灣當代史,而不是“自己的”當代史,請臺當局“文化部”與“臺史館”趁著還來得及,趕快為這群曾被歷史戲弄的老兵們,留下應有的記憶與感念。
知識拓展:
榮民身分涵蓋:服現役滿10年的軍官、士官、士兵;現役期間因作戰或因公致身心障礙,于退伍、除役後,經鑒定需長期醫療或就養者;曾參加823戰役等戰役的官、士、兵與金門、馬祖自衛隊員。此外還包括1949年滯留中國大陸的國民黨軍隊等。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推薦
-
港媒:歷史潮流面前,“臺獨”沒有出路
10月30日 -
打開的大門關不住 歷史的圍墻待推開
07月04日 -
蔡英文的冷酷無情將永遠被歷史記住
07月03日 -
臺灣“國史館”政治淩駕歷史 史德何在?
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