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波連波,麻豆楚門柚子多。
往歲韓黃得貢品,兩岸文旦記平和。
這是改革開放之初,一位玉環籍臺胞回故鄉探親品嘗文旦時所寫的一首詩。
“麻豆”即今臺灣臺南縣安定鄉麻莊,與玉環的楚門一樣,是個盛産文旦的地方。韓黃是兩姓連撰,韓是楚門山外張的清代古人韓姬宗,黃是清代臺南鄭楊莊莊民黃灌,兩人都從福建引種柚子回到自己的家鄉。“平和”指盛産文旦柚的福建省平和縣,清代自雍正皇帝開始至慈禧太后,都喜歡品嘗平和縣的文旦,認為這是天下最佳的柚子。
臺灣有麻豆柚,玉環有文旦柚。兩柚一條根,主根源自福建。
那麼,柚子為什麼還叫文旦呢?相傳,“文旦”是閩南一位姓文的女伶藝名,她不但戲演得出色,而且喜歡種柚樹,每一棵柚樹都會結出十分美艷的柚子,古籍中稱柚子因“其色白味清香,風韻耐人”,這好比女伶佳人的名字一樣令人想像。又因歷代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而成為著名水果。文旦無論在麻豆還是在楚門,都是柚粒大、皮薄、肉白、汁多,酸甜適口。
當年,文旦從福建引進臺灣島還是玉環島,都有一段傳奇色彩的史話。
清代雍正初年,臺南鄭楊莊莊民黃灌從閩南引進文旦柚,最初僅作為田園點綴,道光三十年,麻豆街居民郭藥,用兩斗米換了六棵柚苗,攜回麻豆莊郭氏祖厝庭園栽種。若干年後,開花結果,令人喜愛,剝皮食之,美不勝收,於是鄉鄰族親紛紛引種增植,幾乎家家栽種。數十年後,麻豆文旦柚竟香飄清廷。日寇侵臺後,特定將文旦柚全部送往日本進貢天皇。據臺灣的文獻記載,臺灣花蓮的“鶴崗文旦柚”也是清朝康熙年間(1701)從閩南的長泰傳過去的。所以説,海峽兩岸柚子同一宗,臺灣文旦柚的“祖居地”就在對岸的閩南。
玉環文旦最早産于楚門龍溪的山外張,據記載,清朝光緒年間(1875),山外張村韓姬宗科考後授任江西廣信府興安知縣,同年攜妻芳杜李氏由江西返鄉省親。途經安徽九華山時,韓姬宗與妻朝山敬香,偶然遇到福建信女,分吃她供佛後的福建平和柚子。李氏見福建柚味濃脆嫩、清甜爽口,就留下種子帶回龍溪山外張村播種,成活十三株栽種在韓家大院。經過細心培育,文旦成林挂果。韓氏人家常常用文旦招待客人,後由楚門蒲田親戚引種,與土欒、玉橙等嫁接選育,一代代繁衍下來,品種日臻優良,逐成柚類珍品。一九八五年參加全國優質農産品評比,也稱玉環柚。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中,龍溪鄉通過查閱關於玉環文旦省內外報刊登載的文史資料、實地考證、走訪原資料撰寫作者、查證韓氏宗譜、查尋韓姬宗科考功名御賜旗桿文物,挖掘、整理、證明玉環文旦的由來,也得到了縣政府的認定。
為搶救玉環文旦原址的文化遺産,今年,龍溪鄉政府聯合山外張韓家大院韓氏後人,清理出原址空地,在當年第一棵文旦成長的地方,重新移栽一棵品種優良的第二代文旦樹和一些小文旦樹,重置韓姬宗科考功名御賜的旗桿,復原玉環文旦始祖地昔日的情景,初現當年韓家大院文旦飄香盛景的雛形,讓人們嘗果思源。
玉環的楚門文旦被譽為“中華第一柚”,是玉環縣最大特色農産品,果大形美、酸甜可口,有著“天然罐頭”之稱,曾在全國柚類評比中榮獲“八連冠”,這在我國果樹發展史上是比較少有的榮譽,玉環縣因此被命名為“中國文旦之鄉”。
自古以來,人們不但把文旦視為保健果品,而且把它當成思鄉念祖的地方風物。每年入秋以後,正是柚子大量登市之時,漫步浙閩臺街市,隨處可見一顆顆柚子被碼成一堆堆小山似的,芳香四溢。每年中秋節,在閩南、臺灣與浙江溫臺兩地的閩南方言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來柚子和月餅,擺放一起供奉“月娘媽”(月亮)。民間的“柚子宴”更是風靡海內外。在閩臺柚子産地,每逢秋冬季節,旅外遊子回故里尋根謁祖、旅遊觀光時,柚鄉的親友有的舉辦這種獨領風騷的“柚子宴”,慶賀遊子歸來,闔家團圓,故亦取諧音謂之“遊子宴”。“柚子宴”上吃的柚子,是精挑細選的,特別清爽可口,又有觀賞價值,一個個滾圓滑溜,猶如大皮球,煞是可愛。
柚子味美,遊子心誠,柚鄉的人情更純樸更可愛,有的人家把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昵稱“文旦柚”,既文雅幽默,又不乏鄉土氣息,而且是對“文旦柚”最好的讚譽。如今,玉環大麥嶼港成為浙江直航臺灣的客運口岸,玉環的楚門文旦常被經過玉環的臺灣客商買走,帶回一家人品嘗。這些臺灣客商常年在大陸辦廠經商,回鄉之情中充溢著遊子回來之情,兩岸友好平和之情,回家品嘗文旦,有一種傳遞情緣至深的味道。在玉環,有一處謎語十分有趣:“黃皮做面子,白布當裏子,包著好梳子,掀布接遊子。”嘗柚、賞柚、玩柚,海峽兩岸的人們可在這柚子當中體味到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千變萬化,給精神、物質帶來雙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