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堂哥”,60年思鄉情一朝夢圓

時間:2011-02-10 08:49   來源:紹興晚報

  一個甲子,兩岸親戚杳無音訊;一條熱線,穿越海峽首次相聚。


  除了相擁而泣,49歲的陳偉全沒有想到,自己父輩曾模糊提起的臺灣親戚,有生之年竟能夠相見。


  在紹興市長熱線和市臺辦的幫助下,家住市區城西鵝鏡的陳偉全一家見到了自己的堂妹——臺灣高雄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副教授陳瑞蕓。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見面。


  一聲“堂哥”血濃于水的親情噴涌而出


  29日上午,市區銀泰大酒店,陳偉全一家快步走進大廳。“他們説就在酒店大廳裏等,我出生以來都沒見過,真想馬上見到他們。”陳偉全説。


  “你是陳瑞蕓吧?”陳偉全走向一中年女子。“是的!,你是堂哥?”這位女子的眼睛緊緊盯著陳偉全,她就是從臺灣趕來認親的陳瑞蕓。兩個人短暫停留了一兩秒,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我一直想見你們,這次終於見到了。”陳瑞蕓激動地説。


  “踏進門的第一眼,就覺得大廳這麼多人中,她應該就是陳瑞蕓,説不出為什麼,可能就真的是血緣吧。”陳偉全説,在大廳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一眼就認出了陳瑞蕓。


  “雖然沒有見過面,但第一次見到,是如此的親切,感覺完全沒有一點隔閡。”陳瑞蕓説。這次,她母親也一起來到了紹興。


  “我小時候,父親常常會提起故鄉紹興,那時我一直通過父親的語言來想像故鄉的情形。這次回來後,發現了一個現實的紹興。我希望能多留幾天,走走小時候魂牽夢繞的故鄉。”陳瑞蕓説。她想去看看父親原來的住址,父親原來工作過的醬園,想以後每年都能回大陸看望親人。


  臺灣來信道出一段歸鄉情緣


  2010年9月初,紹興市臺灣事務辦公室接到一封從市長熱線轉來的信件,臺灣高雄義守大學副教授陳瑞蕓,求助市長熱線,希望能幫其尋找紹興的親人。


  在陳瑞蕓的信中,臺辦工作人員了解到她父親名叫陳洪榮,1925年出生在紹興,新中國成立前去了臺灣,從那以後就與大陸親人失去了聯繫。隨後,陳洪榮在臺灣成家立業,育有三女一子。


  每當陳瑞蕓問起父親老家的情況時,陳洪榮始終不願深談。作為女兒的陳瑞蕓深知父親退休後,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紹興老家看看。而大陸這邊,這幾十年來,陳氏家族也多次託人打聽陳洪榮在臺灣的下落,但由於好友多去了臺北地區,難以打聽到當時身在臺南的陳洪榮。


  2009年11月,陳洪榮因病去世,原本計劃的返鄉之旅未能成行,這讓身為長女的陳瑞蕓引以為憾。2010年8月,在整理父親書信資料時,陳瑞蕓發現父親與紹興一家醬園有關。隨後,她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到一篇描述“謙豫醬園”的文章,文中出現了陳洪榮的名字。8月20日,欣喜不已的陳瑞蕓連夜給紹興市市長熱線寫了一封長信。


  “謙豫醬園”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


  看著市長熱線轉交過來的信件,市臺辦綜合處處長袁國仁陷入沉思。“錢建民市長作出批示,讓臺辦盡力幫忙尋找,但得到的資訊很少。”


  在信件中,袁國仁感到,“謙豫醬園”可能是一個有用的線索。但醬園原址早已拆遷,線索似乎一下子斷了。


  過了幾天,袁國仁想到翻閱一下臺辦的檔案,或許這裡面有一點線索。果然,在檔案裏,查到確有一個叫陳洪榮的紹興人當年去了臺灣。資料顯示,他有一個姐姐叫陳寶如,家住市區新河弄81-6號。


  這個線索讓臺辦工作人員興奮不已,他們立即前去社區翻閱小區檔案,但由於門牌號變動頻繁,很難搜尋。他們調來了新河弄的全部戶口檔案進行查詢。“那時天氣很熱,我們幾個人悶在一屋子的檔案資料中查閱,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袁國仁回憶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新河弄80號臺門的記錄中,終於找到了一個叫陳寶如的戶主,她的一個兒子王楚寶現住市區新河弄81-6號。臺辦工作人員立即趕到王楚寶家核實情況,發現他母親的弟弟就是陳洪榮。獲得親人消息的陳瑞蕓與表兄王楚寶通了電話。聽到尋覓幾十年的親人突然找到的消息,王楚寶激動地哽咽了:“這麼多年讓我們好找啊!”


  真誠邀請“堂妹,來紹興過個年吧!”


  在煙草公司工作的陳偉全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長輩有時提到的臺灣親戚,竟然找到了。


  通過電子郵件,陳瑞蕓表示自己非常想來故鄉紹興看看。考慮到自己教學任務比較重,平時恐怕很難抽出時間過來。經過商量,最終雙方在2010年10月底敲定,2011年1月27日,陳瑞蕓來大陸。28日晚到達紹興。


  “來我們這裡過年吧。”郵件中,陳偉全向陳瑞蕓一家發出邀請。陳偉全這幾天也一直在忙碌準備年貨,他備了一些黃鱔、甲魚等河鮮,準備給臺灣親戚嘗嘗鮮。“這些估計臺灣那邊不大吃得到。”此外,他還特意準備了一些紹興的土特産,醬鴨、黃酒、醉魚等。

分享到: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