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老鄉的縷縷鄉愁

時間:2009-11-20 15:38   來源:SRC-423

  人又怎能忘得了自己的根?一條淺淺的海峽怎能阻隔臺灣同胞的思鄉之情?2006年5月28日,臺北市溫州同鄉會的21名溫州老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對家鄉故土的深切眷戀和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在團長伊竑理事長的帶領下踏上溫州這片令他們魂牽夢縈的故土,進行為期10天的“尋根之旅”,與家鄉親人共度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


  再熟悉不過而又久違了的鄉音,親切而又陌生的路名,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這是每個參訪團成員最深、最真的感受。我一路陪同他們走訪了平陽、永嘉、樂清等縣(市),感受著濃濃親情和縷縷鄉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臺灣著名文學教授鄭向恒女士動情地用四川話呤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鄭向恒教授雖然不是溫州人,但其先生李殿魁博士係臺灣知名的南戲專家,曾于2000年應邀赴溫州參加當年由溫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的“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南戲新編系列劇目展演”。李殿魁博士回去後向鄭向恒教授繪聲繪色地描繪起溫州源遠流長的南戲文化和風景秀麗的山水風光,鄭向恒教授由此對溫州心馳神往。


  她對這片孕育南戲的土地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對於永嘉昆劇團更是仰慕已久、評價極高。她説:昆劇是中國傳統南戲戲種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迄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其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均佔有重要的地位。溫州是南戲的發祥地,又是南戲鼻祖高則誠的故鄉,誕生於溫州的“永昆”,是昆劇大家庭中獨具魅力的一個支流,是“南戲”的活化石。由永嘉崑曲傳習所(永嘉昆劇團前身)曾于2001年1月攜他們精心編排的昆劇《張協狀元》赴臺灣演出,預售的3000張戲票提前3個月告罄,在臺灣引起轟動效應。她認為,南戲是屬於世界的文化瑰寶,希望溫州能繼續將南戲發揚光大,努力做好搶救和挖掘南戲工作,為兩岸觀眾捧現出更加精彩紛呈的劇目。


  鄭向恒女士不僅是一位才貌雙全的教授,還能歌善舞,為解除旅途勞頓、活躍氣氛,在賓士的旅遊大巴上她首先為大家奉上一首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婉轉嘹亮的歌喉配上她那真摯抒情的演唱令在座的各位老鄉登時精神倍增。隨團前來的彭太太也動情地用閩南話為夥伴們表演了臺灣流行歌曲《愛拼才會贏》,在她倆的感染下,大家情不自禁地呤唱起他們當年耳熟能詳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戰歌曲。最後,大家提議我作為主人必須出一個節目。是啊!作為一名做對臺宣傳工作的國家幹部,將黨的對臺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給臺胞是我應盡的義務。於是,我大方地起立,拿起話筒,飽含深情地為他們朗誦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恍惚間,這些大多年逾花甲的老人早已禁不住熱淚盈眶……


  參訪團中的陳立雲先生雖已年屆耄耋,但卻耳聰目明,精神瞿爍,對於兒時在溫州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宰豬、撣塵、搗年糕、祭灶、分歲酒、壓歲錢、拜年、迎提神燈……,他回想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著孩童般的天真,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對於溫州小吃更是如數家珍。他説:溫州菜色香味俱全,且最注重做法,他一口氣報上“刮、瀾、摻……”等獨具溫州特色的燒菜方法。


  陳先生祖籍永嘉,青年時前往臺灣做生意因被戰火阻隔,不得不留在臺灣。曾做過房産和禮品批發生意,同時還娶了一位日本太太。他説,溫州這幾年發展變化真大,高樓林立、道路拓寬,變得讓他都認不出來,兒時再熟悉不過的大街小巷已全部煥然一新。溫州那百年老店“五味和”、“大酒家”“縣前頭湯圓店”是否還依然在老地方?這次回來,他非得去“五味和”購點溫州的土特産、吃吃“大酒家”的饅頭、嘗嘗“縣前頭湯圓店”的湯圓不可。


  6月1日,參訪團一行抵達永嘉芙蓉古村落,前往瞻仰該村同時在宋朝為官的18位陳姓進士祠堂時,陳先生獲得一次意外的收穫。他早就從父輩那裏知道自己屬“應”字輩,恰與該村的族人同出一祖。“真是天緣巧合,‘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無意之中我尋到了自己的祖宗。”陳先生欣喜若狂,他全然不顧自己有可能掉隊,一遍又一遍,反反覆復地向村民打聽著一切有關祖宗的情況;他決不願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看到一本有關楠溪江的旅遊手冊,不由分説,立馬掏出18元買下並仔細翻閱起來。最後,他終於找到一位叫陳智平的本族人,詳詳細細地將有關自己姓氏的來由與排輩交代妥當,才依依不捨地一步三回頭地跟上參訪團的大部隊。在返回的途中還一再念叨:“真難得,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是啊!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族、同脈、同源,他們在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這夢,這渴望,是屬於許許多多去臺人士的,也是屬於神州大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作者 溫州市臺辦王微芳)

分享到: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