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改革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組建自然資源部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與此同時,浙江組建省自然資源廳,構建起了上下一致、政令暢通、執行有力、運作高效的工作機制。
今年是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又恰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週年,從創立之初就肩負探索和創新使命的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有哪些新動作?“這並不是一次物理上的簡單劃轉,其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目標是高品質發展,通過機構改革實現化學反應。”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志平在接受《小康》雜誌專訪時這樣描述。
展示美麗浙江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
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在探索綠色發展的轉化路徑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生態省建設起筆,我們率先開啟‘綠色浙江’建設,聯動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美麗浙江,爭創美麗中國示範區,確保不把違法建築、污泥濁水、臟亂差環境帶入全面小康。”黃志平介紹説。
基於人多地少、土地要素硬制約的省情特點,浙江大力推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深入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畝産倍增”計劃、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行動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加快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讓寸土生寸金。
特別是針對今年以來疫情影響,全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製造業産業基礎再造和産業鏈提升工程等,將寶貴資源精準點穴到産業“蝶變”環節,加快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在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善於打破思維局限。黃志平介紹説,由於“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形地貌,浙江的耕地總量和每人平均耕地很少,緊張的用地指標使其長期面臨著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兩難”局面。
為了突破這一土地要素制約,浙江把目光放到了低丘緩坡資源上。2015年,浙江省開展了生態“坡地村鎮”建設用地試點工作。5年來,浙江不斷探索創新,建設了一批“房在林中、園在山中”的山水林田房為一體的生態型村鎮和綠色産業項目,走出了一條統籌“保耕地、護生態、促發展”的低丘緩坡資源開發利用新路子,成為浙江建設展示美麗浙江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的“土地秘訣”。
展示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的重要窗口
回顧歷史,浙江,這個從改革中崛起、以改革聞名的省域,從來未停止過探索的步伐。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也不例外。
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加快自然資源領域數字化轉型;到全面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市場化交易機制;再到深入推動自然資源網上交易、不動産登記“一件事”、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多測合一”等多項改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浙江省著力推進自然資源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以浙江省德清縣、義烏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例。2015年2月,兩地均被國家列入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並先後創造了五個全國第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宗、抵押第一單,宅基地不動産權第一證、抵押第一單,首創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多項制度成果被吸納進今年1月1日新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黃志平説。
去年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改革落實攻堅年,也是機構改革後自然資源工作夯基壘石、全面開局的首戰之年。黃志平介紹,圍繞高品質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了十大改革舉措及分工方案——持續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啟動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國土空間有機更新行動;積極爭取沿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利用試點;建設自然資源空間基礎資訊平臺;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標準地”“標準海”制度改革;不斷完善鄉村振興用地保障機制;打好企業用地降本減負組合拳;推進土地審批權委託下放擴面改革。
展示最優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
“一方面,我們正進一步推進群眾和企業到自然資源部門辦事事項‘最多跑一次’和‘零到府’服務,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全覆蓋;另一方面,圍繞省委‘穩企業、增動能、保平安’的要求,省自然資源廳正以‘三服務’為抓手,精準聚焦要素保障之困、企業經營之憂和群眾辦事之難。”在黃志平看來,廳局部門開展“三服務”工作有自己的方法論,更多的是從研究一個點,到覆蓋整個面,找到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普遍規律。
具體如何落深、落實?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一是制定出臺農房確權登記“一件事”辦事指南;二是基本實現不動産登記“421”(不動産一般登記4個工作日、抵押登記2個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記1個工作日內辦結)目標和民生事項15項“網上辦”;三是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共梳理細化342項政務服務事項,其中省本級事項134項。“網際網路+政務服務”7個核心指標+2個新增指標顯示,浙江全面實現領跑全國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據了解,疫情期間,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迅速制定廳黨組深化“三服務”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分市聯繫、首辦負責、限期辦結、駐企服務等機制,及時出臺關於推進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産資源要素保障服務的17條舉措,全流程提高審批速度,全方位進行服務指導,實施所有強化用地保障措施,及時化解了一大批企業用地難、用地急、用地空間不足等問題。
展示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窗口
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施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謀劃落地“山海協作”工程、新型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等一系列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自此,浙江全面奏響了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協奏曲”。指標顯示,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05年的2.44縮小到2019年的2.01,26個欠發達縣集體“摘帽”。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這項工作在加快鄉村空間重構、産業重整、環境重生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是我們從2018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啟動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實施500個以上工程。至目前,我們已經批准實施了410個工程,今年還將批准實施240個工程,三年累計批准實施600個以上工程。”黃志平表示,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將解決農村土地利用碎片化、無序化和低效化問題,實現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美麗國土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的國土空間規劃也將主動融入,積極搶抓一體化發展的新機遇。
一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強化區域聯保共治,拓展生態産品市場,使浙江省成為長三角地區生態産品供給地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地;二是主動服務上海並承接上海輻射,發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和自貿區的示範引領作用,並加強與蘇皖閩贛毗鄰區域合作;三是抓住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機遇,發揮浙江數字創新等優勢,攜手共建跨區域多層次産業創新合作平臺,同時大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四是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交通便民、教育利民、醫療惠民、文化育民上實現更大突破,讓“長三角人”共用一體化高品質的美好生活。
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窗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幹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融合’作為政策制定、制度設計、舉措落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浙江。”黃志平總結道。
在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河長制”“四邊三化”等系列組合拳基礎上,浙江接續部署推動綠色經濟、大花園等全域全領域美麗建設,堅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統籌推進,促進全省生態文化日漸濃厚、生態經濟日益繁榮、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特別是近年來自然資源領域持續推進“無違建”創建、大棚房清理整治、千島湖臨湖地帶綜合整治等重大專項行動,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累計拆除違法建築面積12.36億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積18.09億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面積4.26億平方米。
“為了更好地保護公眾生態權益,一方面,我們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以‘零容忍’態度強化自然資源産權保護、用途管制、責任追究意識和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另一方面,我們還樹立起‘大執法、嚴執法’理念,改革完善自然資源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整合組建統一的自然資源執法隊伍,健全自然資源督察機制。”黃志平表示。
在浙江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背景之下,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率先在全國各省、自治區中實現了省域範圍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資訊數據全覆蓋。
借助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資訊數據,在浙江省的“大通道”建設中,杭溫高速鐵路、杭紹臺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完成了詳細的工程設計,東陽橫店通用機場、景寧通用機場項目也實現了選址定位;在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工作中,相關部門能夠精準定位每條“垃圾河”“黑臭河”;在“三改一拆”工作中,地理資訊數據也幫助主管部門及時發現了各類違法建築,成為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數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