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名稱:中國柑橘城基礎設施建設
二、建設地點:重慶市忠縣新立鎮
三、項目可行性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發展三峽庫區高效、生態特色農業的需要。三峽庫區産業“空虛”的問題非常突出,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此非常重視;旅遊産業也是最有希望發展成三峽庫區支柱産業的項目,重慶市政府把大力發展三峽庫區旅遊産業作為儘快改善三峽庫區産業“空虛”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三峽庫區是我國柑橘的主産區,其優越的氣候條件、悠久的栽培歷史,在現有柑橘産業的基礎上,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使之成為庫區發展地方經濟和安置移民的重要支柱産業。在“中國柑橘城”現有基礎上,建設部分旅遊景觀和相關的服務、環境配套設施,即能實現加速庫區柑橘産業的更新升級,又能有效利用和合理開發現有旅遊資源,迅速形成支柱産業,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還能有效地改善和保護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以庫區柑橘産業、生態觀光旅遊産業的協調發展帶動庫區經濟,促進三峽庫區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是拓展三峽庫區移民安置空間,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需要。忠縣政府將“中國柑橘城”作為發展當地旅遊産業、帶動相關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列入 “十一五”規劃優先扶持、發展。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三峽庫區推進柑橘産業化和以柑橘産業為特色的農業生態觀光休閒旅遊項目,是實現移民“搬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重要措施。面對重慶市生態旅遊市場“需”大於“供”、品質和檔次普遍較低的實際,利用重慶市柑橘國際交往頻繁、三峽柑橘國際知名度較高的先天發展優勢,圍繞“柑橘”這一核心主題,結合“中國柑橘城”的總體打造,通過創新性思維,引入時尚及潮流元素,形成特色鮮明、市場潛力巨大、軟硬體設施優良、“賞、玩、學、享”一體的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園區。重慶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城市,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核心城市的地位也給本項目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前景。
三是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需要,本項目可以帶動一批集約化生態柑橘基地,對於改善庫區生態環境,實現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恢復和增加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和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提高重慶三峽庫區柑橘知名度,唱響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舉措。“中國柑橘城”集柑橘科技創新、現代栽培、綜合加工、特色文化和旅遊休閒産業于一體,可促進柑橘科技進步,延伸柑橘産業鏈條,發掘柑橘産業外延,實現以柑橘産業為核心的多産業跨越式協調發展,將對我市兩翼地區借助特色優勢産業發展,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和諧進步,促進城鄉統籌事業健康發展産生積極而深遠影響。柑橘産業的技術進步與在我市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加快柑橘科學技術普及工作,通過科普觀光和體驗活動,提高全民柑橘科技意識,引導群眾大力消費,更好地促進柑橘産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國家和市政府近年愈漸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青少年技能培訓,我市數百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科普示範和科普教育基地,我市大、中專的數萬園藝及農學在校學生也需要良好的實習教學和研究基地。
四、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
“中國柑橘城”總體定位於跨學科、跨行業、高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綜合鄉村生態旅遊區開發,將集科研、科普、商務、會議、休閒、觀光、生態保護於一體,以嶄新的柑橘生産全過程:選種、育苗、種植、施肥、打藥、修枝、採果、榨汁、鮮果處理,加“鄉村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會議、科技培訓”等專項旅遊産品組合方式吸引遊客。主題----柑橘産業化生産全過程、柑橘生態園區、萬畝橘林、優美的田園風光、人和自然的樂園。以綠色為基調,提升綠色環保、鄉村文化與鄉村生態旅遊概念,強化與都市文化的差異與互補,將鄉土文化建築融于橘鄉生態園,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觀念,特色是大自然、大景觀、大生態。融觀賞、度假、品嘗、參與、購物、健身、考察、學習等活動於一體,讓旅遊者不僅可以以旁觀者身分去觀賞,更可作為一個參與者新身體體驗與自然接近、認識,以至融為一體的感受,透過與一草一木的朝夕相處,體味人和自然的關係,使之成為人和自然的樂園。
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為:完善柑橘園區道路及停車場,道路全長768公里,其中主線113公里,園區支線655公里的三、四級公路,路基寬度4.5米—7.5米,景區步行道55公里,停車場40000M2;景區服務設施:遊客接待中心10000 M2,橘園酒店二期擴建工程10000 M2,會議中心2000M2,拓展訓練中心15000 M2,水上娛樂中心15000 M2,巴渝文化廣場15000 M2,酒吧、水吧、餐飲一條街,醫療救護點5處,管理用房5000 M2;高標準柑橘生態林區新建10萬畝;橙汁加工廠二期擴建,逐步達到年加工柑橘鮮果36萬噸的生産規模;垃圾回收及處理設施:環衛公廁100座、垃圾回收處理站50處;環境整治:水庫整治500畝,碼頭4個,景觀綠化60000 M2;供水、供電、資訊網路、遊客安全保障等配套設施。
[責任編輯: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