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詹茂勝
經過詹茂勝先生反覆考察論證後,他覺得把臺灣的毛葉棗引進到雲南瑞麗市,不僅能夠探索出一條臺灣果農在祖國大陸謀求發展的道路,而且自己還能夠為瑞麗市的傣族群眾調整種植業結構做些事。詹茂勝先生抱著這樣的想法,從1990年春天開始,在瑞麗市的姐相鄉租賃土地,雇請當地的傣族群眾種植臺灣毛葉棗,開辦起雲南省的第一個毛葉棗種植農場。他在瑞麗市有關部門的協調支援下,開始培訓當地的傣族群眾學習育種、嫁接、施肥、封頂打杈等各項技術,甩開膀子幹了起來。
臺灣青棗
瑞麗市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臺灣毛葉棗不僅在這裡生長得茂盛,而且挂果時間普遍可以提早一年時間。到1992年,詹茂勝在瑞麗市嫁接的第一批毛葉棗挂果了。伴隨著卡車的轟鳴聲,第一批鮮果就銷售到昆明市場,再由昆明這個轉机站發往玉溪、曲靖等地,從這時候起,雲南人有了口福,可以品嘗到自己土地上種植出來的新鮮青棗。
看著青青的毛葉棗果園、看著那青青的毛葉棗樹葉,就連熟透的毛葉棗果皮也是青色的,當地傣族群眾便把臺灣毛葉棗叫做臺灣青棗。他們敲起芒鑼,跳起象腳鼓舞,像過潑水節一樣高興。一位姐相鄉群眾説:
“ 臺灣詹先生第一年就幫我家種青棗,到賣的時候,不到4畝的果園一年就收入將近一萬元錢。”
從此以後,種植臺灣青棗能賺錢的事傳開了,詹先生也比以前更忙了,有的群眾向他請教嫁接技術,有的群眾向他購買果苗。他不僅要管理自己的青棗果園,還要幫助其他農戶種植青棗。僅僅一年的時間,就有300多戶傣族群眾在詹茂勝的指導下,種上了臺灣青棗。在德宏州潞西市風平鎮,人們還自發組織農民科技協會,研究引進種植臺灣青棗的課題。現在,德宏州農民種植的臺灣青棗面積達到三萬多畝,青棗成為傣族群眾增加收入的搖錢樹。
青棗果實
1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詹茂勝的青棗,就像當年的毛葉棗從臺灣來到瑞麗那樣,傳遍了雲南許多地方。在保山、大理、紅河、思茅、楚雄等州市的亞熱帶河谷氣候地區,種植了10多萬畝青棗。就這樣,臺灣商人詹茂勝在雲南成功種植臺灣青棗的故事,就像瑞麗江畔爽朗的清風那樣傳開了,傣族群眾親切地稱他”詹大哥“。詹茂勝在雲南省成功引種臺灣青棗的事,也影響了不少臺灣人,他們有的來到雲南飼養熱帶淡水魚,有的來發展香蕉、楊桃等熱帶水果種植。
初秋的細雨從瑞麗江上輕輕地灑過,平靜的江面上漫起淡淡的漣漪;秋雨掠過片片青棗果園,果樹搖動著身姿傳來陣陣沙沙聲,像是在告訴人們,今年又迎來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秋雨中的詹茂勝,戴著一頂傣家的斗笠,站在雨中思考著。這位已經40多歲的臺灣人,此刻他在想什麼呢?好,下次節目時間,我們繼續為你講述臺灣商人詹茂勝一面種植青棗,一面開發旅遊業的故事。
好了,聽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到這兒就該和您説再見了,節目監製屠光華,播音趙翔,下次節目,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