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一帶一路”具高度經貿意義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發表社評説,日前中國大陸主辦“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國際合作高峰會論壇,總計有29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規模相當盛大,並且達成多項共識,是個極具高度的共識。
首先,就區域經濟整合高度而言,與會29國領導人達成共識,2019 年續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論壇,使得這個論壇成為常態性論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要達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積極促進區域經濟整合,使得“一帶一路”具有極高的區域經濟整合意義。
其次,就自由貿易高度而言,根據“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公報,強調全球經濟依然面臨挑戰,將努力促進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範圍內的開放型多邊貿易體系,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後,中國大陸儼然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和領頭國,極具高度的意義。
第三,就地緣政治與經濟高度而言,在“一帶一路”論壇舉行期間,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對印度尼西亞貸款45億美元以興建鐵路。總計已有68個國家或組織與中國大陸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70多項成果,非常具有地緣政治與經濟高度。
反觀目前民進黨當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其目標希望與東南亞、印度建立經貿上的夥伴關係,並推動文化、教育等多面向的交流,建立一個穩定、長期的實質交往模式。然而,“新南向政策”一開始就被媒體定位為取代臺商赴大陸投資的政策,因此跟過去的“南向政策”一樣,難以有具體成效。
另一方面,自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不佳,東南亞國家不願與臺灣洽談貿易與投資的相關協議,特別是越南在此次峰會與中國大陸發表聯合聲明“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中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使得“新南向政策”很難擺脫失敗的命運。
“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于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時所提出的國際共同開發計劃,“一帶”是由大陸西部重要省市出發,包含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經過新疆,穿過哈薩克、俄羅斯和東歐至德國港口城市杜伊斯堡。“一路”則是沿中國大陸的東海和南海,包含上海、杭州、廈門、廣州等港口,穿過馬六甲海峽、經斯里蘭卡、從紅海進入地中海,最終達到杜伊斯堡。
“一帶一路”發展計劃將是大陸未來10年的重大政策之一,初期在於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緊接著是資源能源開發利用,隨後建立全方位的貿易服務往來,可望帶來基礎建設、資源開發、新興産業、貿易往來等多元的商機。
在可見的未來,“一帶一路”發展計劃開始逐步實現,相關的水、電、天然氣、海、陸、空交通等基礎建設,以及進一步的城市、資訊、通訊、管理、物流、軟體、電子商務、旅遊、教育、醫療、人才培育等等全方位的建設計劃,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正是世界各國高度關注“一帶一路”並積極參加“亞投行”的原因,極具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地緣政治與經濟等高度意義。
社論最後説,誠摯建議民進黨當局要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如果經過經濟專業評估,有值得臺灣各界參與的相關計劃,希望臺當局可以結合企業,共同參與,發揮整體的力量,以爭取更大的商機,也可以避免被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所邊緣化。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