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後2016兩岸關係 “融一論”減少風險創共贏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進入最後衝刺,以民進黨目前優勢,蔡英文很可能會打破馬英九2008年得票率58.45%的天花板;在“立法院”內民進黨也可能取得過半席次,甚至複製國民黨在2008年“立委”選舉的情勢,得席衝破三分之二,再加上民進黨先天強悍的黨性,外界這將使得蔡英文政府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直選”後最強勢的政府。
而一旦蔡英文上臺之後,將如何面對自己一向不樂於去面對的兩岸關係,無疑將是擺在她面前的一大挑戰。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登題為《後2016兩岸關係:社會融合 政治融一》的社論,分析此次臺灣“大選”過後,兩岸關係將往何處去。
文章認為,在民進黨獨大,國民黨一時之間可能難以復原的政治結構下,臺灣長達近20年的“民主內戰”,有機會因為超級強勢的民進黨上臺,眾聲齊喑,而至少暫時畫下休止符。但如果民進黨仍持續目前的認同定位及兩岸政策,則臺灣內部的“民主內戰”雖將趨緩,但兩岸的意識形態內戰卻會更加激烈。
有鋻於這個即將於月後到來的新情勢與新危機,臺灣“朝野”政黨、以及兩岸之間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涵納不同意識形態光譜、兼及不同黨派的立場、更有包容性的兩岸定位論述,才有機會勉力維繫“紅藍綠”之間的平衡關係。而“融一論”應該是一個可以供兩岸政治領袖與知識菁英思考與討論的平衡點。
不管對臺灣內部或對兩岸關係,融一論既是超越“統獨”的可操作方法,也是可以涵括“統獨”的理念性架構,其核心概念是建構兩岸雙贏式的和平基礎。由於“融一論”著重在化紛止爭,尋求共同帶,讓有歧見的兩岸雙方或國、共、民三方,避免衝突式的內耗,而能將力量致力於鞏固和平、繁榮發展。
所謂“融一”指的是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法律,乃至於政治制度與歷史觀的互利融合,其核心的訴求,既可以是民族性的,也就是著眼於歷史文化的融合;也可以是利益性的,以合作代替對抗,創造經濟的互利架構,併發展出共同的風險管理模式,解決來自環境、能源、治安等各方面的挑戰。
文章認為,建立一個21世紀中國的復興,臺灣地區也可以有貢獻。中國大陸的崛起是發展中不可逆的趨勢,而臺灣自外于這個趨勢就是自外於世界趨勢,只會讓我們邊緣化的處境更加嚴峻。臺灣必須打破“恐中”、“反中”、“仇中”的情緒慣性,客觀理性的思量自身處境,參與這個趨勢,而不是站在這個趨勢的對立面,自棄發展的機遇。
而大陸方面也可以用更寬闊的胸襟,以行動協助臺灣參與“中國崛起”,這不只是出於同源同種的血緣觀的呼籲,更重要的是,臺灣的經驗、創意與活力,是中國大陸發展的寶貴資産,合則兩利。
文章最後指出,面對民進黨上臺執政後兩岸關係可能出現的變數,“融一論”是放大兩岸共利,減少兩岸風險的定位公約數。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