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市臺聯與人藝聯合推出話劇《故園》 紀念抗戰70週年

2015年08月29日 08:11:00來源:台灣網

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鄭大正在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劉瑩 攝)

  台灣網8月28日北京消息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臺灣光復70週年,北京人藝和市臺聯以此為契機聯合推出了由王儉編劇、唐燁導演原創新戲《故園》。該劇由仇曉光、鄒健、高倩、張萬昆、白薈、閆巍、米鐵增、何靖、蘭法慶等人主演,將於8月31日至9月5日在首都劇場上演。

  《故園》以臺灣會館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日偽時期的北平,為贖回小院産權從臺灣而來的教書先生和生活在小院裏的北平石匠從格格不入到患難與共,最後生死與共抗擊敵人的故事。表現了在國難面前,一群老百姓,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堅守民族文化,堅守心靈與人性的一段難忘歷史。這是北京人藝對舞臺承載與表述的又一次嘗試:把民族情感放到每一個人身上,把目光給予值得關注卻不為人知的一群人,一群事。

  2015年8月26日,台灣網記者來到《故園》劇組探班,並採訪了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鄭大對於這部話劇的一些感想。

  台灣網:為何要推出這部話劇,目的意義何在?

  鄭大:因為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又是臺灣光復70週年、臺灣建省130週年,從中央到地方都進行了紀念活動。而我們想以臺灣同胞的角度,來講述抗戰期間臺灣人民的抗爭歷程,抗戰的戰場很大,而臺灣人民的抗戰時間長達五十年,更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推出這部戲。以臺灣會館為主場景是因其有一百多年曆史,臺灣會館是1890年前後建成的,用於臺灣的趕考者落腳住宿,清代200多年間,考中進士的臺灣人有33人,會館的存在有其歷史意義。2010年5月7日,臺灣會館進行了擴建,5年來在會館多次舉辦兩岸交流活動,因此希望通過進一步宣傳,讓更多的島內同胞知道臺灣會館的歷史作用以及現在的作用。

  我們在這一特殊時期推出這部劇,是為了用獨樹一幟的內容和形式,通過文化的傳承講述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故事,同時再現歷史。這是發生在北京的兩岸同胞的故事,但也折射了臺灣的同胞抗戰期間經歷的苦痛。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讓更多的同胞知曉這段歷史,從而進一步了解現在的臺灣。

  台灣網:為了推出這部劇做了哪些工作?

  鄭大:高倩是人藝演員,同時也是臺聯理事之一,我們就和她策劃商量籌備這樣一部戲,經過一年多的溝通,與多方達成共識,才推出了這部話劇,並邀請王儉老師作為編劇。

  為了更好地進行創作,編劇和演員都親自赴臺詳細了解那段歷史。北京人藝和臺聯領導對這部話劇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配合,同時我們也得到了北京市委統戰部、市委宣傳部以及各方領導的支援。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是臺灣最後一位進士,即劇中“五人上書”之一的汪春源,因此汪會長對這部話劇也給予了關注和大力支援。

  有著各方的配合,話劇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排練、上演,雖然描寫的是抗戰八年間臺灣會館中大陸、臺灣人之間發生的故事,但這部戲的重點是“文化抗日”,沒有硝煙和戰場,講的是老百姓的故事。臺灣對日本的抗爭有個特點,就是每一次都和大陸的抗戰進程息息相關,從而可以看出,臺灣和祖國大陸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其中有太多故事,我們只是借由《故園》這部戲略敘一二。

  台灣網:圍繞這部劇,還會開展哪些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的活動?

  鄭大:今年我們在臺灣會館展開了一系列相關活動,例如前陣子策劃的“甲午乙未一百二十年臺灣歷史展”,將至今一百二十年間臺灣的歷史和發展展示給大眾。另外,我們和中國書畫家聯誼會舉辦了“抗戰七十週年書畫展”,昨天在臺灣會館舉辦了“紀念林正亨一百週年畫傳”,這些都是圍繞著抗戰紀念進行的活動。此外,結合臺灣會館重裝5週年這一時間,我們還拍了一部兩集的紀錄片,第一集講述臺灣會館的起源、第二部講述會館重裝5年來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另外,還在會館內舉辦了五週年圖片展,以及由兩岸著名書畫家參與的“第一屆兩岸書畫家交流展”。

  台灣網:對這部劇有何期待,未來會不會在臺灣進行演出?

  鄭大:很希望能夠赴臺演出。最初我們就和王儉老師討論,希望這部戲能讓更多的臺灣同胞看到,同時也希望讓他們通過這類故事多了解一些中國歷史。(台灣網記者 劉承思)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