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國兩會“兩岸最強音”展現自信與親情

2015年03月09日 15:16:00來源:台灣網

  3月4日,2015年全國兩會開幕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來到民革、臺盟、臺聯界別聯組會聽取委員意見併發表了“四個堅定不移”的對臺講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實現民族復興。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對臺工作做了進一步闡述。這些從全國兩會傳出的“重量級聲音”,從理性和情感兩個層面,集中表達了大陸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自信,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的立場以及全心全意為兩岸民眾謀福祉的真誠態度。筆者試圖從三個方面——“九二共識”不可回避、兩岸道路不可走錯、臺灣問題不是熱門——來對此進行解析。

  一、“九二共識”不可回避

  在專程看望出席政協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時,習近平特別強調了“九二共識”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唯一性”。他指出,“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兩岸同胞要對“臺獨”勢力保持高度警惕。翌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對臺政策時表示,“我們將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鞏固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習李在闡述對臺工作方針時相繼強調“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釋放出“九二共識”不可回避的資訊。

  “九二共識”不可動搖,早已是深入兩岸民心的主流民意,在兩岸人民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須有“九二共識”的保駕護航。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2014年初,臺灣爆發“反服貿運動”,使原本有利於臺灣民眾福祉的兩岸服貿協議被無限期擱置。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後,面對兩岸和平穩定重要基石的“九二共識”,某些得勢的政治勢力或是不承認、或是模糊處理,甚至還有人發出“只要贏得大選,大陸就會向自己靠攏”的荒謬言論。面對即將到來的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待和平與發展的許多臺灣民眾無不憂心忡忡。

  有臺媒注意到,今年是繼2012年後,“反臺獨”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上一次是2008年,恰巧都是在新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前;所以,習李此次對“九二共識”清晰而堅定的表態,是給仍做著“臺獨幻夢”、夜郎自大的島內政治勢力劃下的一條不容褻瀆、不容逾越的紅線。臺媒並強調:百年前神州為之慟哭的“甲午割臺國殤”在中國醒獅已然雄踞東方的今天,不僅不會重演,也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在“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根本問題上反反覆復地耍小聰明、打擦邊球。

  始終把“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這是大陸的一貫觀點,也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堅守“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才得以建立了政治互信,雙方關係才得以改善並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誠實面對這一事實、積極參與到和平發展進程中來,才是真正為兩岸民眾謀福祉,才是真正有良知的政黨該做的事。對於大陸的表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3月5日通過公開場合向美國客人再度重申“九二共識”,被認為是對習總書記講話的快速回應,這表明兩岸在“九二共識”上有著高度的認同,表明在馬英九剩下的任期內兩岸關係將繼續保持、推進穩定的和平發展關係,同時也是在提醒島內某些勢力:在“九二共識”一點上,沒有任何回避與妥協的空間。

  二、兩岸“道路”不可走錯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伴隨著不斷涌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影響著臺灣民眾對未來道路的信心。此次全國兩會,習近平與李克強同時將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對“臺獨”在同一段落中陳述,正是為了確保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這是兩岸和平發展8年來的經驗總結,所以“兩岸同胞要精心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

  過去的2014年,大陸與臺灣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互訪,兩部門常態化溝通機制得以確立;兩岸貿易額近2000億美元,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超過300萬人次;大陸新晉首富馬雲在島內一路好評,成為臺灣青年的“創業榜樣”;大陸選秀節目走紅臺灣,變身許多年輕人追夢的新舞臺……儘管這一年兩岸關係經歷不少波折,但仍然展現出合作共贏的良好前景,正是由於雙方共同選擇的和平發展道路展現出了強大力量。

  最新民調顯示,臺灣島內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受訪民眾比例依舊高達84.9%。習近平此次講話首次使用要擴大臺灣基層民眾“獲得感”這一表述,並重視為臺灣青年提供發展機遇,體現了大陸對臺政策重視普通民眾受惠,這些富有人情味、手足情的鄭重表態,也讓人們看到了兩岸關係值得期待的未來。人民群眾是兩岸關係的主體,是決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根本力量與最終決定力量,讓和平發展成果成為百姓的幸福增長點,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就像大陸各級政府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二字,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大陸也從來都是以兩岸百姓的福祉為行為準則,正所謂“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兩岸關係發展的每一步政策裏都有著“人民”,才造就了兩岸今天的驕傲。

  “和平統一”與“臺獨分裂”,這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必然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對“臺獨”,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兩岸同胞需要攜手維護並延續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成果,選擇光明正確的道路。就大陸方面來説,隨著綜合實力的增強,也日益有自信、有能力主導兩岸關係沿著這個正確方向前行,將兩岸民眾的福祉最大化。習近平強調,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這便是大陸對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烈意志與高度信心,當前的兩岸關係,離不開這種自信。

  三、臺灣問題不是“熱門”

  臺灣《旺報》發文指出,細看歷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在幾萬字篇幅裏涉臺只有幾百字,對大陸來説,解決臺灣問題絕對不會比解決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重要,更不會比解決釣魚島問題重要。加上美國官員最近也説,臺灣問題不是熱門問題,才是一件好事,“可見中美都不希望因為臺灣問題而挑起爭端。臺灣的在野黨,將來可能的執政黨,是否也應該思考:怎樣讓大陸不再重視臺灣問題?”

  也許,臺灣問題不再是熱門話題,便是兩岸和平發展達到了一個較高境界,兩岸一切的交往與交流都變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然也就不會再是引發各方關切的“新聞”。“拉近心理距離”的提法此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便表明瞭大陸在這方面的努力,未來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時,大陸會更加注重兩岸民眾的感受,重視兩岸民眾的溝通和相互理解,這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深化與延續,也是兩岸達到“較高境界”的必經途徑。當然,不“熱門”不等於不重視。習近平在今年兩會參加的首場會議就是圍繞兩岸關係展開,即表明瞭中央領導對於對臺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臺灣人民的關切。

  對於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對於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帶來的紅利,大陸一直站在統籌全局的高度看待和解決,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為茶壺內風暴所動,以實力為先導、以民生福祉為政策依歸,這便是“兩會最強音”傳達出的要義。“統則強、分必亂”,這是歷史規律;從來都是實力共同體贏得勝利,亦是一條真理。它們告訴兩岸民眾:一定要共同努力,合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因為“臺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

  習總書記第一次以“獲得感”表達對政策的期許,李總理第一次將“拉近心理距離”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強調“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大的‘有感’紅利”——這些全國兩會中的“兩岸最強音”,不僅帶給臺灣同胞善意承諾,更展現了大陸在制定兩岸政策時的同胞情與自信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命運緊密相連,無論是從理性還是感情上講,兩岸同胞都沒有理由不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台灣網特約評論員:肖春陽)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