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烏魚“失信”不見蹤跡 媒體吁兩岸聯手“召回”

2013年09月17日 13:33:00來源:福建日報

  “愛呷烏魚毋穿褲”,臺灣人愛用這句閩南諺語來形容烏魚子的珍貴,以及人們對它的特殊喜愛。

  烏魚學名叫鯔魚,而臺灣漁民卻更喜歡稱之為“信魚”,“因為它屬於暖水洄遊性魚種,通常在福建至浙江一帶覓食,直到冬至時節,受大陸沿岸低水溫的刺激,遊過臺灣海峽以東産卵,所以只要冬至一到,臺灣漁民就知道滿腹魚子的烏魚就要來了,這也意味著冬季即將降臨”。首次參加海峽(福州)漁業周的臺灣海洋大學教授李明安介紹説,烏魚是海峽兩岸最具代表性的魚種之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海域生態惡化,“信魚”常常失信。“冬至已經過去很久了,臺灣漁民左顧右盼,就是不見烏魚的蹤跡……”李明安告訴記者,目前臺灣野生烏魚的漁獲量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萬尾左右,下降到不足30萬尾,烏魚減産嚴重影響了臺灣漁民的收入,因為在臺灣烏魚子的經濟價值很高,加工過的烏魚子每斤價格達300至400元人民幣。

  為了搶救瀕危烏魚,把這“失信”的魚兒“召回”,兩岸漁業界和學術界已經攜手行動。在本屆漁業週期間舉辦的“海峽兩岸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和共同開發青年科學家研討會”上,烏魚養護成為重要議題;而14日開啟的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更是讓李明安連連喊“讚”,此次活動共投放372萬尾魚苗,去年投放量也達346萬尾,放流魚種超過20多種,烏魚亦在投放種類之內。放流之後,大陸漁政主管部門確定了海峽西岸的監管區域,並將執行嚴格的監管執法規定。李明安説:“大陸與臺灣共用的烏魚放流增殖活動,對海峽兩岸漁業資源的養護和永續利用大有幫助。”

  

  兩岸共處同一海域,在海洋科學研究上有著諸多相近的課題。李明安告訴記者,兩岸的涉海高校早就開始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臺灣海洋大學、澎湖科技大學、高雄海洋大學等與大陸的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長期保持校際交流,臺灣海洋大學與廈門大學的互動更是頻繁。今後,福州大學與臺灣海洋大學還將開展“3+1”學術交流活動,即未來將有160位學子在福州大學學習3年,之後到臺灣海洋大學學習1年,並就海洋科學的相關學術活動及教育共同開展合作。

  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海洋漁業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困境,而烏魚瀕危無疑是一個重要警示。李明安認為,兩岸未來更應秉持海洋漁業共同養護與開發的理念,合力促進漁業資源海上保育的落實,並通過漁業産業的轉型以及兩岸交流合作,讓兩岸的漁業健康、永續地發展。(福建日報記者 林娟

[責任編輯:朱媛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