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進“80後”世代:緊張戒備化為烏有

2010年07月27日 09:45:00來源:瞭望

  感受社會文化的歧義點與落差,也是兩岸青年在互動中磨合,增加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一步

  7月盛夏,兩岸青年交流呈現火熱景象:3日,“兩岸青年志工陜西行”活動在西安啟動;4日,教育部組織的2010年臺灣青少年健美操代表團訓練交流活動在南京啟動;5日,“2010年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中醫藥傳統文化研習營”在福州開營;6日,全國臺聯2010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在北京舉行開營儀式;12日,2010年兩岸大學生研習營暨青年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訪發現,在這些活動中,“80後”臺灣年輕人的身影引人注目,他們已漸漸成為兩岸交流活動中的生力軍。

  “以前關於大陸與臺灣的歷史都是聽來的,當我認識越來越多的大陸青年朋友,我想慢慢他們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的社會記憶,到那時大陸就真正與我們密不可分了。”臺灣政治大學“80後”大學生曾國勳説。

  “兩岸青年交流工作目前已有相當進展,但需要克服的障礙還有很多。”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副教授認為,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應該是兩岸未來和平發展構建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強化。

  于互動中磨合

  “來參加夏令營之前,臺灣的老師同學告誡我,這可能是‘統戰團’,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起衝突。”臺中男孩曾國勳説,預設的這幾分緊張戒備在和北京的大學生志願者交流時化為烏有,“我們聊天、玩遊戲,發現彼此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很快混在一起。”

  “兩岸同胞之間經過了幾十年分隔,加上李登輝、陳水扁等人將近20年的意識形態灌輸,現在的臺灣‘80後’世代確實具有一種相對較為獨特的臺灣人的自我認同感,他們對大陸的認識和政治認同與一些大陸的朋友是有所區隔的。要在短時間內把過去他們成長年代裏所接收到的資訊全部歸零,不是容易的事情。”鄭又平説。

  鄭又平從2005年起每年參與組織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參訪交流,由此接觸的臺灣學生有上千名。他認為,從2000年至今,大陸通過臺聯、海協會、臺盟、宋慶齡基金會以及各個綜合大學等,多管道地推動臺灣大學生赴大陸參訪、交流、聯誼,取得相當大的進展。據他粗略估計,這一系列工作影響的臺灣年輕人不少於10萬人次。

  但從整體看,真正踏上大陸土地的臺灣學生還是少數。鄭又平觀察發現,每100個臺灣青年裏,平均只有10至15個曾經有機會去大陸或者接觸大陸的同輩。

  “八九成的臺灣青年根本沒接觸過大陸,不了解大陸,他們對大陸的印象都來自傳媒所播放的資訊。而臺灣傳媒又分藍綠,親綠媒體對大陸形象的描述往往失之偏頗。當然可以想見,兩岸青年交流工作需要跨越的障礙還有很多。”鄭又平説。

  生於臺北、大部分時間成長在臺南的昆山科大學生羅健豪告訴記者,早在5年前,他就萌生了來大陸看看的願望,但“聽説大陸廁所沒有門、扒手很多”等因素,使他的“登陸”計劃一再延宕。在他看來,時間安排、資金問題和島內“大陸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一些説法,阻擋了很多臺灣學生的“登陸”步伐。

  今年暑假首次來到大陸後,羅健豪的觀感在“80後”臺灣青年中頗具代表性:對大陸近些年來的建設成就表示讚嘆,很快與大陸青年學子交上朋友,同時對大陸一些地方亂按喇叭、亂插隊等現象表示反感。

  鄭又平認為,臺灣青年來大陸,改變了他們過去對大陸發展的錯誤認知,也會讓他們重新審視內心的中華文化基因,加深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但參訪經驗因地區而異,或多或少會讓臺灣的年輕人在感受到自己與大陸同文同種的同時,也感受到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的歧義點與落差存在。

  “這幾年,大陸的公民素質已經有了相當的進步,而這也是某些兩三度參訪活動的學生都願意肯定的現象。”鄭又平説,隨著時間的推進,臺灣青年對於兩岸關係不論是經貿文化還是政治方面的未來發展趨勢,都越來越採取積極正面的評價態度。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