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廈門國際奔牛節。(圖片來源:海峽導報 陳巧思 攝)
熱辣美女牛仔。(圖片來源:海峽導報 陳巧思 攝)
作為2010廈門國際奔牛節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昨天(1月31日)中午11點到下午6點,漂洋過海來到廈門的臺北“牛群”在廈門市區繁華地帶進行“放養”,引來眾多熱心市民的駐足觀看。
中午11點,“牛群”浩浩蕩蕩地從位於加州廣場附近的全球最大牛莊———廈門根深智業文化創意産業園出發,先後經過SM城市廣場、火車站、禾祥西路好又多購物廣場、白鷺洲廣場、輪渡廣場、椰風寨等廈門市的繁華地帶,將牛牛們的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牛牛均是在2009年臺北奔牛節舉辦期間,由臺灣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創作牛,個頭與成年牛相等,身高1.5米,體長2.4米。牛牛們色彩繽紛、創意十足、美觀可愛,知名藝術家、插花設計師、流行設計師、民間藝術家、精品設計團隊、學生團體等,都是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市民們紛紛被這些精製的藝術品吸引,拿出手機和相機拍個不停;老人、孩子、美女和情侶紛紛抱著牛牛們合影,恨不得將這些牛牛抱回家。
本次奔牛節由廈門市文聯、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主辦,第十四屆臺交會組委會、廈門市文化局支援,廈門根深智業文化創意産業集團和臺北放國際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據了解,廈門是繼“2009年臺北奔牛節”後,全球第71個、中國大陸第一個舉辦奔牛節的城市。2010廈門國際奔牛節,由海峽兩岸共同策劃舉辦,于4月8日開幕,倡導人人都是藝術家,鼓動全民參與創意。
現場
小朋友追著“牛群”跑
“牛群”從“牛莊”出來後,在路上排成一隊,色彩斑斕,威武雄壯,馬路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用工作人員的話説,“這簡直就是一支聲勢浩大的迎親隊伍,不過不是給人,而是給牛”。
路上開車的不少司機,都將車子跟著“牛群”的隊伍,拿出自己的手機透過車窗拍攝;路上的行人也停下腳步,駐足觀看這群美麗的藝術品,他們一邊看,一邊發出嘖嘖的讚嘆聲,被牛牛創作者的構思深深吸引。“牛群”經過仙岳路廈門中醫院附近路段時,一個小男孩被牛牛們吸引,為了多看幾眼漂亮的牛牛,甚至跟著牛牛跑了起來。
而當這些牛牛在禾祥西路好又多廣場下車後,更多的小朋友圍了過來,他們這裡摸摸,那裏看看,有的小朋友甚至抱著牛牛的角不放,還是媽媽生拉硬拽地,才將小朋友帶離現場。
美女一路跟著牛牛拍照
市民林小姐是做外貿工作的,她對牛牛的喜愛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在牛牛“逛街”的每一個地點,她都搭車尾隨,可以説是這些牛牛最忠實的粉絲。
林小姐説,她是通過朋友介紹,才知道有這個活動的,這些精製的牛牛讓她見識了不一樣的東西,牛牛的設計新奇、大氣,讓她著迷。
而且每到一個點,林小姐都會讓朋友給自己多拍幾張照片。她説,她要將這些照片整理好,發送到組委會指定的郵箱內,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獲得攝影大獎,給家人一個驚喜。
熱辣美女牛仔讓人瘋狂
和牛牛們一起“逛街”的,還有漂亮的美女牛仔,和牛牛們一樣,她們也是現場的焦點。
長髮、短裙、皮帽,加上優美的動作、迷人的微笑,美女牛仔們的熱辣,也讓現場的觀眾著迷。她們用甜美的聲音,向圍觀的群眾介紹著這些牛牛們的“身世”和象徵意義,並鼓勵市民參與到活動中來。看來,只要肯動腦,人人都可以變成藝術家。
這些熱辣的美女牛仔,不停地變換著各種動作,配合攝影師們的拍攝,將現場的氣氛帶到高潮。連阿姨和老大爺,也都紛紛和牛牛、美女牛仔合影。對美的追求,真是不分性別和年齡的。
劉德華的牛最受歡迎
在逛街的“牛群”中,最受市民們追捧的還是劉德華的“牛”。看來華仔在市民中的人氣還是讓其他人鞭長莫及的。記者從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劉德華的“牛”身上還有劉德華的親筆簽名,因為劉德華自己屬牛,他把自己的這件心血結晶視做孩子。
在SM城市廣場,市民余小姐就抱著劉德華的牛牛拍照,拍了一張又一張,男朋友都被她的舉動惹得有些不耐煩了。余小姐説,她就是愛劉德華,所以才愛劉德華的牛牛。“沒有機會和華仔合影,和他的牛牛合影,也挺有紀念意義的。”
老奶奶也當“追牛族”
喜歡這些牛牛的,不僅有小朋友、年輕人,連白髮蒼蒼的老奶奶也被這些牛牛吸引。老奶奶一邊摸著牛牛一邊説,她一直喜歡牛這種動物,因為牛善良、忠實,一直是人類的朋友。舉辦方舉辦的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而且讓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豐富和發揚中國獨特、豐富的牛文化。
而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牛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都留下了很深的痕跡。在遠古時期它就是人類忠實的夥伴之一,並且貫穿整個人類歷史。作為少數幾個幾乎沒有負面形象的動物之一,它總是能帶給人輕鬆愉快的心情。
精彩遊戲讓人著迷
在昨天的活動中,舉辦方還舉行了精彩的活動,其中牛肚子內的迷宮遊戲,讓很多年輕的情侶著迷。
只見一個藍色的牛肚子內,有牛頭到牛尾一個迷宮圖,兩人通過繩子配合,讓一個綵球從迷宮內“跑”出來。這個遊戲要兩人配合,引得情侶們瘋狂。
小黃和小劉在配合過程中,綵球一直不按照他們的旨意來跑,急得兩人一直埋怨,引來圍觀群眾陣陣笑聲。 (記者 吳鵬波)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