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升高甲劇團的《阿搭嫂》今年赴臺演出十幾場。(資料圖片)
東南網12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陳夢婕) 曾經在臺灣風靡一時的高甲戲為何由盛轉衰?作為兩岸“解凍”後首個赴金門演出的大陸劇團,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曾創下了怎樣的盛況?如今,以“丑角”聞名於世的高甲戲又以何種方式影響著臺灣各類表演藝術。
現在時:
閩臺合唱一齣《大稻埕》
在本月舉辦的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上,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創作的《大稻埕》斬獲頭獎。大稻埕位於臺北,是閩南移民開發的碼頭,19世紀後期成為臺北的經濟中心。《大稻埕》由國家一級編劇、首屆“中國戲劇獎 曹禺劇本獎”獲得者曾學文編劇,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一夜之間大稻埕的常民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大稻埕船頭行老闆林天來一家瞬息之間分崩離析。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林天來和兒子挺起中國漢子的脊梁,做出了感人的抉擇。
金蓮升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主要是因為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同時臺灣題材的故事近幾年也越來越受大陸觀眾的歡迎。於是,劇團決定與臺灣導演李小平合作,創作《大稻埕》。
談起李小平在這部戲中的創新,吳晶晶讚不絕口:“以前在排戲時都是音樂先出來渲染氣氛,演員根據音樂來醞釀感情,而李小平導演要求演員先表演,音樂則是在後期融入。”
除了排演方式的新穎外,整個舞臺演出也突破傳統加以創新。傳統的高甲戲在開場時都是用前奏來拉開序幕,這次則完全顛覆傳統,採用一束光直接打在首先上場的演員身上,然後直接進入主題思想來拉開序幕。“這是我們第一次和臺灣導演合作,在李導的帶領和劇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拿了個全省頭獎,可見兩岸對高甲戲的傳承與創新是得到觀眾認可的。”吳晶晶説。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