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中國好聲音也是兩岸好聲音

2015年02月09日 07:42: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好聲音》唱火臺北

  《中國好聲音》臺北演唱會的臺灣觀眾

  《中國好聲音》歌手從熒屏唱到臺北

  2015年伊始,《中國好聲音》臺北演唱會在小巨蛋圓滿落幕,包括吳莫愁、李琦、張碧晨、陳冰、劉明湘等在內的三季《中國好聲音》學員在臺北同臺。這是《中國好聲音》巡演首度放歌臺北,也是近年來大陸音樂界在臺灣規模最大的單場演出之一。

  《中國好聲音》的臺灣元素

  大陸、臺灣兩地音樂人的融合成為這臺演出的亮點,不僅兩岸歌手同臺,演唱的39首歌中,翻唱臺灣歌手作品及臺灣音樂人參與創作作品達19首。

  當下的娛樂行業是資本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音樂真人秀節目因為兼具視、聽綜合衝擊,成為注意力經濟的寵兒,被當代傳播學者視為娛樂業和傳媒業融合的産物。《中國好聲音》集結了兩岸娛樂、傳媒的優勢,在資源、智慧財産權、人力等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導師、學員到曲目,都體現了兩岸聯合的力量。

  真人秀節目的靈魂是人,音樂真人秀的看點則在於導師和學員。雖然之前大陸的音樂類真人秀中不乏臺灣音樂人的身影,在大陸享有高知名度的音樂人柯以敏、包小柏、伍思凱、黃舒駿等都已經亮相大陸熒屏,讓觀眾眼前一亮,但《中國好聲音》為導師們提供了充分自我展現的空間。第一季《中國好聲音》中庾澄慶客串主持人,令大陸觀眾了解了庾澄慶音樂之外的綜藝魅力。第二季《中國好聲音》中張惠妹和庾澄慶聯手展示臺灣流行音樂的陣容。第三季齊秦加盟,吸引了他在大陸的聽眾。王治平、Ella(陳嘉樺)、張信哲、蕭敬騰、莫文蔚等臺灣知名音樂人都成為《中國好聲音》的夢想導師。臺灣音樂人才及其在大陸的號召力,為《中國好聲音》的二度創作提供了基礎。在調動臺灣音樂人與節目深度交融、發掘各地區嘉賓表現力等方面,三季下來《中國好聲音》積累了豐富經驗;而臺灣音樂界的深厚人才儲備,則為《中國好聲音》的製作野心提供了可行性。

  《中國好聲音》的臺灣學員也成為看點。來自臺灣的學員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示了個性與才華,張玉霞、卓義峰、阿蜜絲女孩、葉瑋庭、林育群、葉秉桓、劉明湘、張心傑等歌手,不僅通過《中國好聲音》成功走入大陸的千家萬戶,也拓展了大陸觀眾對臺灣流行音樂、原住民音樂和文化面貌的視角。

  除了導師、學員,臺灣歌曲對《中國好聲音》也多有貢獻。數據顯示,大陸音樂真人秀節目中,臺灣歌曲比例達到1/3左右,與大陸歌曲、歐美及其他地區歌曲三足鼎立。僅以第一季為例,盲選階段學員共表演歌曲59首,其中臺灣歌曲32首,佔總歌數的54%。臺灣歌壇30年的優秀創作積累為《中國好聲音》提供了厚實的儲備,這些作品大多傳唱範圍廣、流傳時間長,具有廣泛的聆聽基礎,更容易引起共鳴。

  有作品才交流得起來

  2014年末,國臺辦發言人在向海內外媒體介紹兩岸春節文化交流活動時,對《中國好聲音》臺北演唱會重點推介。

  業內人士指出,一台好的節目應該追求從節目品牌到娛樂産業品牌到文化品牌的不斷提升,在這點上,兩岸文化界人士應該有此使命感和責任感。

  文化交流首先要有作品,只有優質的作品才會引來優質的合作資源。2012年夏天,《中國好聲音》一亮相便在華語地區産生影響,引起臺灣媒體關注。2013年第二季一開播,臺灣中天綜合臺便找到《中國好聲音》尋求合作。其後便是兩季節目連續登陸臺灣中天綜合臺,第一期節目一播就打敗臺灣熱門節目《康熙來了》,取得同時段收視第一。

  節目的火爆産生了連鎖效應,人們對兩岸間音樂産業、文創行業形成合力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期待。《好聲音》的製作方星空華文傳媒努力探討合力的凝聚,而夢響強音文化傳播公司

  致力於“好聲音”品牌的打造與傳播,圍繞版權、演藝、巡演、經紀等構建起商業模式。“好聲音巡演”走遍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地區,成為最具關注力及商業潛力的演出品牌,與《中國好聲音》節目的收視熱潮相得益彰。現在,夢響強音已搜索出一套模式,即節目帶動傳媒熱度,熱度催生演出驅動力,現場增強音樂及表演感染力,受眾與文化品牌良性互動。

  大陸流行文化品牌已經形成

  雖然《中國好聲音》的節目版權係海外引進,但經過本土化改造以及開創性的産業化運營,“好聲音”品牌已經成為大中華地區最具號召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好聲音”的産業化運營也引起曾經引領流行文化的港臺地區的關注。2014年10月,臺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趙怡曾在《中國時報》撰文:“每週僅播出一次的《中國好聲音》在2013年為浙江衛視賺進高達13億元人民幣的廣告收入,換算成台幣約當於我們4家無線電視臺全年廣告收入和公廣集團的捐助收入總和,可見其傳播威力之強勁。《中國好聲音》的驚人效益帶來的深思是,眼看著兩岸的實力落差將繼續擴大,我們應如何善用手中的資源,爭取與大陸合作並創造雙贏的機會。”

  趙先生的觀點反映了兩岸流行文化發展的變化。雖然文化産品的特點是非貨幣化,我們很難去量化一檔節目、一首歌曲的準確産值,但無法否認過去30年來臺灣流行音樂、影視作品、文學藝術等給大陸帶來的影響力。新浪潮電影、臺灣綜藝、校園民歌運動、滾石、飛碟、小虎隊等等無不作為符號化的文化品牌,彰顯了臺灣文化的影響力。目前,在《中國好聲音》創造驚人經濟效益的同時,“好聲音”品牌也在港澳臺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産生影響,標誌著大陸流行文化品牌已經形成,並從引進走向輸出。

  “好聲音”品牌的出現並不偶然。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資深時事評論員楊志強認為:“這個現象清楚呈現了兩岸三地交流的深化,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若是我們能認清楚‘中國化’在當今世界的競爭力,從而積極作為,則兩岸三地可以共贏。”

  近年來,伴隨著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文化産業的振興,大陸文化品牌的培育與輸出成為中國軟實力的大課題。如何將時代的課題和個體的發展結合起來,將文化品牌的商業變現和文化責任結合起來,《中國好聲音》的産業化、品牌化運營模式提供了一個思路。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