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閩南名剎跨海來 青燈古佛訴滄桑

2014年12月19日 13:27:3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鹿港龍山寺是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其佈局和建築工樣完全仿傚泉州安海龍山寺,其中隱藏的“文化密碼”,不僅是鹿港民眾的信仰,還蘊含著閩南先民的智慧

  鹿港龍山寺內,全臺保存年代最久的八卦藻井。 劉深魁 攝

  用料佈局沿襲祖廟風貌

  15日傍晚,在鹿港小鎮最繁華的中山路深處,鄭人壽關了店門,小心翼翼地將一尊佛像安放在店內的佛龕上,點燃三根香拜了又拜,然後拿起兩個繪有鹿港龍山寺圖案的祈願香包,分別挂在櫃檯的兩角。

  “這尊觀音菩薩神像,是從龍山寺請回來的,和管委會商量了很久,他們覺得我很虔誠,才答應讓我奉祀在店裏一段時間。”花甲之年的鄭人壽經營著一家清光緒年間的百年老店——“鄭興珍餅鋪”,它由泉州移民創設,店內的鳳眼糕口碑上佳。他説,近幾年,來鹿港龍山寺觀光朝拜的大陸游客越來越多,讓他的糕點店也成為熱門景點,“生意就像龍山寺的香火一樣旺!”

  鹿港龍山寺是鹿港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始建於明朝,因寺廟規模龐大、建築精美,也被稱為“臺灣紫禁城”,它是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

  明末清初,泉州人開始大量移民臺灣,晉江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臺灣。在因緣際會下,安海龍山寺僧人肇善草創了臺灣第一座龍山寺——鹿港龍山寺。據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康壽介紹,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開放兩岸自由來往,正式詔設鹿仔港(鹿港)為正口,閩臺對渡開始。為了滿足百姓信仰需要,鹿港有識之士陳邦光、許樂三和林振嵩等人,倡導遷建龍山寺。1786年,在鹿港全體鄉民的努力之下,龍山寺被遷到了現在的位置,也就是目前龍山寺最早的雛形。

  數百年來,鹿港龍山寺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翻蓋與整修,每次的倡建者都是當地的富商官宦及社會賢達。今人可以從寺記憶體有的《龍山寺重修碑記》中看到,當年“八郊”之首的泉郊林日茂登

  高一呼,提議整修龍山寺,不僅造就了今天的概貌,也從此帶動鹿港人參與公共事務的風氣。

  時至今日,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宏偉氣派,格局方正完整,處處蘊藏著傳統寺廟的建築之美,是臺灣廟宇的經典之作。龍山寺的格局,就像一個“目”字,共有四進三院。第一進是山門,第二進是前殿,第三進是正殿,最後一進則是後殿。

  “鹿港龍山寺的佈局和建築工樣,完全仿傚安海龍山寺,就連所用的木料、磚石,也是從泉州批運過來,甚至建廟的工匠師傅都是從福建而來。”王康壽説,鹿港龍山寺促進了閩臺之間的民間交流,是閩臺兩岸龍山寺一脈相承的真實寫照,對於研究閩臺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道道工藝彰顯文化風姿

  “鹿港龍山寺有‘臺灣紫禁城’之譽,主要在於它保存了臺灣最完整的清代傳統建築,集中反映了閩南傳統寺廟建築的風格,是目前島內最具有藝術、建築與工藝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之一。”鹿港龍山寺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黃美美告訴記者,雖歷經歲月滄桑,但廟內雕梁畫棟、石刻浮雕等依然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訴説著古往今來的香火鼎盛。

  身兼蔡青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彰化縣柯蔡宗親會理事等職務的蔡雨亭,前幾日剛從安海龍山寺進香歸來。常年往返于鹿港和泉州之間的他,不僅為閩臺宗親的交流往來搭建平臺,也成為閩臺宗教文化交流、古建築維修與保護的見證人。

  “兩個寺廟大致相同,特別是主殿前的柱子。”蔡雨亭説,安海龍山寺的主殿是一對雕工精美的龍柱,而鹿港龍山寺卻只有一根龍柱,這是因為柱子對工藝的要求極高,當時泉州工匠雕了一根以後不幸過世了,以至於另一根未能完成。

  走在龍山寺裏,最有趣的莫過於蹲下看雕刻,仰望樑上畫,尋找隱藏其中的“文化密碼”。這些“文化密碼”代表的不僅是鹿港民眾的信仰,還蘊含著閩南先民的智慧。

  鹿港龍山寺的山門採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頂,並利用減柱移柱法使視覺上更加舒落大方,將閩南傳統建築工藝之美悉數呈現。王康壽説,當年日本古建築物大師田中旦來到龍山寺,對山門及寺廟的建築比例之美讚嘆不已,説“這個建築不大也不小,剛好適中地襯托出它應有的氣氛、神韻與感覺”。

  從山門進入龍山寺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寬敞的前埕。“前埕的石材,用得都是泉州的

  花崗白石,取自當年福建移民的壓艙石。”蔡雨亭解釋説,鹿港與蚶江直渡後,臺灣商船從大陸返航時,會在船底放壓艙石防止風浪過大而翻覆,後來這些壓艙石多被用於鋪路、造橋、建廟。不僅是前埕的石材,在中門入口處的一對石鼓,亦是壓艙石造就的傑作。

  戲臺是鹿港龍山寺中,最具有傳統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走進戲臺區抬頭一望,入目的是全臺保存年代最久的八卦藻井,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時興建。藻井以鬥拱方式組成,除展現出濃郁的閩南特色工藝外,也具有聚音擴音的效果。

  “戲臺藻井的結構奇巧異常,有四方井轉成八角形,通梁、梁枋、棟架等一層一層組砌而上,極盡繁複華麗之能事,可以説是充分沿襲了閩南的傳統建築文化。”黃美美説。

  “如今,彰化縣聚英社南樂團、遏雲齋南管樂團及永樂弦管等館閣,經常會把演出地點搬到戲臺內,這些傳統音樂,成為與龍山寺相互輝映的文化亮點。”彰化縣文化資産學會理事長陳仕賢告訴記者,南北管文化與龍山寺古建築的交融,可以讓遊客欣賞到從外而內的文化景觀,成為鹿港豐富的旅遊及文化藝術資源。

  據介紹,鹿港龍山寺的八卦藻井、山門等閩臺先民智慧,被鹿港人深深認同,並成為慣用的圖騰,被印製在伴手禮、衣服上,甚至是鍋碗瓢盆內,寓意吉祥如意。(劉深魁)

  記者手記

  保護古建築,就是為兩岸交流搭臺唱戲

  “紅磚紅瓦燕尾脊,是閩南古建築的最大特色,而臺灣各地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宮廟,它們是延續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絕好載體。”採訪中,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康壽的這番話,令人印象深刻。臺灣的寺廟大多為福建移民所建,所以閩臺之間的民俗信仰交流極為密切。透過這一座座廟宇,讓我們欣賞到了許多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風貌的古建築,而這豐富多彩的宮廟建築,值得兩岸攜手進行保護與傳承。

  採訪鹿港龍山寺,讓記者收穫了不少感動與思考。感動,來自於鹿港龍山寺對古建築的精心保護與傳承,無論是殿前龍柱、還是八卦藻井,都依舊保持著閩南特色。所以,穿梭在鹿港龍山寺中,既倍感親切,又可親眼見證閩臺文化的一脈相承。臺灣《臺閩地區的古跡與歷史建築》一書,就曾將泉州龍山寺與鹿港龍山寺,泉州孔子廟與臺北孔子廟等進行比較,而它們都是閩南文化的産物。

  可以説,正是福建的石材木材、能工巧匠、營建技藝以及閩南文化源源不斷地注入這裡,才成就了這間“臺灣一級古跡”的建築之美。正如王康壽所言:“沒有什麼能像傳統宮廟以及附著在其上的宗教信仰一樣,能讓兩岸信眾的心如此緊緊相連,並且越走越近。”那些以寺廟為代表的古建築,承載了許多歷史記憶和文化元素。因此,下大力氣對古建築進行保護與傳承,就是在為兩岸民間交流搭臺唱戲。(劉深魁)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