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探討:當今怎麼講孔子的事

2014年08月11日 09:04:2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兩岸學者:走出世界過去對我們的觀感,回到支撐中華文明的根本

  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提出,雖然儒學是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在長期的隔離狀態下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

  目前,兩岸都致力於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向世界的傳播,大陸從2004年開始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臺灣也于2011年在美國開辦臺灣書院,方向都是傳播中華文化,遺憾的是兩岸雖目標相同卻在這個過程中有誤解摩擦,擺脫不了爭“正統”的舊思維。

  “被當作窮親戚也總還是親戚”,深圳交響樂團團長陳川松接受記者採訪時幽默地表達他對兩岸誤解的看法。但此次《人文頌》抵臺卻展現了兩岸文化界的精誠合作。臺北愛樂樂團行政總監俞冰清、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朱宏昌今年初赴深圳看了《人文頌》後,邀請深圳同行到臺灣演出。8月8日在臺北首演後,臺灣的學術界給予中肯評價。

  兩岸學者對儒學的詮釋、對交響曲的理解有不同,但也在一些方面不約而同。臺灣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説,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中無疑越來越重要,現在我們應該面對的是走出百年來西方的詮釋方式,回到我們的人文底蘊。深圳大學教授景海峰認為,過往100多年來因為西方的強勢,中華文化的主調是悲憤、屈辱、對抗,甚至有時有些狹隘的民族主義,當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日益受到世界矚目的時候,我們要走出世界過去對我們的觀感,這就要回到支撐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本,這就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

  一部原創交響曲,因為以西方文化載體傳播東方經典而引發兩岸文化界的討論,如何在當下認識和傳播中華傳統文明?兩岸學者們肯定了不拘泥、不排外的方式,這也回到了孔子的態度,《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記者陳曉星 吳亞明)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