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黃肇松:兩岸四地合作建華文文化網路平臺已現契機

2014年07月29日 10:50: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1月2日電 (記者 邢利宇)臺灣《中國時報》前總編輯、社長,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黃肇松指出,在網路媒體革命時代,兩岸四地合作建立一個有理想、也有操作可能的“華文文化網路平臺”已出現契機。

  黃肇松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示。

  這位資深媒體人指出,多年來,兩岸四地學術工作者和媒體從業人員在推動新聞交流交往,研討切磋方面,付出了不少心力,也在新聞的采編上産生提升品質的功效。但檢討過去兩岸四地媒體的合作,真正落實到實質性的全面新聞訊息方面的合作及營運的合作並不多見,倒是香港與內地媒體合作初見成績——也僅在“初階段”。這主要由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不同所形成的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黃肇松認為,展望未來,如此受主客觀制約的困境,在兩岸四地的媒體合作中仍會重復出現。既然20多年來兩岸四地新聞的交流與研討已累積成果,四地媒體高階負責人及各階層新聞實務工作者交往頻繁,相互了解在增進之中,應已奠定在“適當時機”,在“某些方面”全面合作的基礎。

  “‘某些方面’包括文化傳播、文化産業的合作推動及校園交流及人才育成等。而‘適當時機’就是現在、當下。”黃肇松強調,否則,兩岸四地及全球華文、華語媒體打造出來的巨大的“資訊流”,仍會閒置空轉,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未能凝聚力量,也聽任華文、華語龐大文化産值的流失,只能繼續充當《大長今》和《白色巨塔》等韓劇或日劇的忠實觀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黃肇松指出,文化領域既是兩岸四地媒體合作較有可能的標的,則成千上萬、鋪天蓋地的眾多新舊媒體中,必須找到一個共同的工具來運用、推動,否則各有立場、各有考量、各有盤算,勢難脫一盤散沙的窠臼。所幸,網路媒體革命時代的來臨,為兩岸四地媒體合作推動文化及文化産業提供了更現實可行的操作空間,這個新合作空間,也是網路時代的特性——全球化。

  “而合作的方向,可考慮兩岸四地合作建立一個屬於全球華人社群的‘華文文化網路平臺’”,黃肇松同時強調,要成功建立這樣一個平臺——即便是與政治關係較小的文化平臺,兩岸四地的媒體人仍必須達成操作的共識與原則:

  第一,增加四地新聞從業人員的共識:過去兩岸四地新聞媒體從業者最大的差異,是媒體經營理念的不同。臺灣媒體重政治,大陸媒體重社會,香港媒體很多走八卦路線,澳門媒體重社會新聞,兩岸四地媒體從業人員如何以推動文化為任務取向,建立一套共同認同而且可操作的作業方式,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第二,建立一個兩岸四地均可接受的“華文文化平臺”:若一個華文文化平臺無法獲得兩岸四地的同時認同,必將使這樣的平臺缺乏最大華人市場的支援,也很難成為真正的全球化媒體平臺。

  第三,資金整合必須是民間的,而非官方的,否則也很難逃過政治的操作與影響。

  第四,人員必須是集中兩岸四地的媒體從業人員,以各自所在地的觀點整合此一全球性華文文化平臺。

  “這一平臺是否能真正落實,要各方人士深入探討,也值得各方有心人士努力落實。”黃肇松指出。(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