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劉辰)探討歷史文保區發展理念、發佈歷史文化資源應用軟體……本週末,來自海峽兩岸的名城保護專家共話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論壇上,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APP應用軟體“西城區歷史文化資源手冊”正式發佈,市民可以通過軟體了解本地所有文物保護單位的地理位置、圖片、文字介紹等資訊。
作為首都中心城區之一,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尤其是歷史遺存數量大、種類多。全市共有國家、市、區三級文保單位1017處,西城區佔了總量的18%。
論壇上,海峽兩岸的專家探討該如何更好展示歷史風貌,如何能讓文保區內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
來自臺灣的建築師徐裕健介紹了臺灣三峽、深坑、剝皮寮等歷史老街保護案例情況:通過發掘與塑造“歷史場域”、追求“另類空間創意理念”、搶救即將消逝的傳統工藝、保存無形文化遺産、呼籲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等方式,體現“地方小鎮”的人文環境特質。
大陸專家也將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的修繕改造情況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討論。
文保專家把脈煙袋斜街修繕
煙袋斜街是什剎海文物保護區內一條有著800年曆史的古老小街,同時也是北京市唯一一個入選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街區。自清光緒年間以來,煙袋斜街一直以反映京城文化特色、突出民間風俗人情的商業特點而聞名。隨著什剎海景區的發展,煙袋斜街也慢慢形成了獨特的民俗商業氛圍,在延伸地帶(前海東沿)近300米範圍內,已有商戶近70家,林立於彎曲狹長的青石街道兩旁,古樸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營造出一條舊時的繁華街市。
修繕原有建築、恢復四合院佈局、再現老北京街區傳統建築風貌……論壇上,大陸文保建築專家介紹,經過研究、論證,當地確定了以不拆建前提下、最大限度恢復老北京街區傳統建築風貌的方案。改造中,有人質疑:街區的開發與利用是否會影響保護呢?對此,古建專家認為,歷史文化名城、名街與古建築不同,古建築要嚴格保護原貌,而歷史街區是百姓工作、生活的地方,可以進行保護性的修補。
在專家提議下,煙袋斜街除了沿用傳統建築構件、建築符號等方式外,還在改造中對沿街65戶商戶4800平方米建築立面進行修繕,採用老舊墻磚切片貼面的做法,再現了老北京傳統的青磚灰瓦的建築風貌。
煙袋斜街因經營煙袋煙具、文化産品而聞名,歷史上有“小琉璃廠”之名。近年來,隨著煙袋斜街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與恢復,街區將傳統業態與現代業態相結合,保留了烤肉季、慶雲樓等傳統老字號。街內既有煙袋、煙具、服裝服飾等傳統商業展賣,還引入現代時尚元素,通過高端文化業態引領、品牌塑造,增加了個性化商品設計展賣,經營內容逐步向特色發展。如北京好禮等臺灣原創設計概念館相繼在煙袋斜街落戶。煙袋斜街還有個特殊的郵電所,業務櫃檯採用清代郵局的“格眼櫃”,店堂高挂“大清郵政官局”匾額,還展示了各種實物陳列及圖片,細數從大清第一郵務支局發展到延慶榆林驛站的繁榮景象。
煙袋斜街的保護不是單一的保護,無論是總體設計還是專項設計,都側重於區域的整體保護,避免了破壞性的“舊城改造”。其中人口疏解和騰退的問題尤其廣受關注。
實踐中,西城區以煙袋斜街為重點,按照居民自願騰退的原則,適度疏解一部分人口,開展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保護修繕模式的探索,分步實施了保護街區傳統風貌、先後對街道內的水、電、氣線路進行改擴工程,街區全部採用中國黑花崗岩進行道路鋪裝,與傳統灰色立面協調,突出古街效果。同時,針對居民低窪院進行了鋪裝改造,改善居民居住密度,使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得以傳承,使歷史文化名街煙袋斜街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下運作,把富含歷史文化資訊及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責任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