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18件民國文物見證兩代中華情

2014年07月29日 10:52:53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人物

  辛亥志士、高州起義主要組織者陸匡文之子將一批流落海外多年珍貴字畫捐中大

  18件民國文物見證兩代中華情

  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手跡復本,蔣介石親題“壽”字,國民黨元老、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胡漢民的行書,國民黨元老、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戴季陶手書,收殮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遺骸的畫家潘達微的松菊圖……近日,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收藏了一批民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字畫。

  這些書法、字畫多與辛亥革命志士、高州起義主要組織者陸匡文有關--或是為其賀壽之作,或為留念之作,其中有多枚珍貴名人鈐印。除了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這批字畫還見證了兩代人的跌宕命運和海峽兩岸關係的陰晴冷暖。

  上月,它們正式結束漂泊之旅。陸匡文之子、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專家、年屆八旬的陸景武將這批珍貴文物帶到廣州,贈與母校中山大學。昨日是中山大學89週年校慶的日子,這批字畫正式在中大展出。

  一字一畫皆訴歷史

  在中大南校區圖書館五樓特藏部善本庫內,記者見到了這批字畫。

  據中大圖書館館長程煥文介紹,陸景武老先生此次所贈字畫共13種18件。其中一件為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手跡的復本,其他也是民國著名人物等之手跡、作品,包括蔣介石、胡漢民、戴季陶、胡毅、陳融、潘達微、簡琴石、葉恭綽、陳誠等。有書法、山水畫、照片等,內容多與陸景武先生之父陸匡文先生有關-或是為其賀壽之作,或為留念之作,中有多枚珍貴名人鈐印,歷經半個多世紀遷徙,至今仍保存完好。從中可窺見陸匡文先生與諸先賢、同盟會員之間的深厚關係。

  孫中山先生贈送給陸匡文的手書“天下為公”,就是當年革命的見證物。

  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發。同盟會成員林雲陔和陸匡文等人最先在廣東高雷地區(今茂名、高州)響應,組織新軍攻打清政府高州道臺衙門,打響了廣東南路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這就是辛亥革命中有名的高州起義。

  林雲陔和陸匡文既是同鄉也是親戚,皆為信宜縣(今信宜市)水口鎮人。高州起義時,陸匡文年僅20歲。二人的革命獻身精神備受孫中山的賞識,孫中山、胡漢民要刻意培養國家建設人才,就派林雲陔去美國深造,陸匡文則去了北大。

  1917年,孫中山南下開啟護法運動,從北大學成的陸匡文返粵,不久即被推舉為廣東省首任民選信宜縣長。1923年,陸匡文到廣州大元帥府當出納,後任秘書。陸景武介紹,當年孫中山先生為嘉許其父高州起義的革命功勞及協助建立督署的事跡,就贈了一幅“天下為公”的手書。

  “這份手書,父親將其視作生命。”作為當年革命的見證物,這份手書在近80年的遷徙中保存完好。同時,陸景武還花費10年尋找當年名人留字,包括孫中山獨子孫科,以證其確為真跡。

  在陸景武眼中,父親生性豪爽,廣泛結交,喜歡收藏。在廣州梅花村家中,光書畫就有幾十箱。1949年離開大陸時,倉促中只帶走了一小部分字畫。其後還有部分在輾轉中失散流落了。

  陸景武回憶,父親還收藏過一張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向財政廳打的借條。當時陸匡文擔任廣東省財政廳廣東南路財政處長兼禁煙處長,四處籌措北伐軍費,可惜後來借條也遺失了。

  家族兩代情係中大

  在陸景武所贈字畫中,多位作者與中山大學有關。比如其中一幅行書《陸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來湖中絕句>》。兩屏對聯詩句字體清秀峻拔,是國民黨元老胡漢民1930年贈與陸匡文的。

  胡漢民堪稱中山大學的締造者之一,曾任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委員,國立中山大學董事會董事。1924年6月21日,他代表孫中山先生在國立廣東大學校長鄒魯的就職禮暨學生畢業禮上致畢業訓詞。1924年11月11日,受孫中山先生委託,在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上致辭並宣讀孫中山手書之校訓。

  另一位贈字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曾于1926年6月至1930年9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也是國立廣東大學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後的首任校長。

  而陸氏一家更是與中大關係密切。陸景武的姑丈林雲陔留美7年,曾三任廣州市長,撥款修建海珠橋、中山紀念堂、愛群大廈,規劃建設梅花村、新河浦新式社區等,為廣州城的現代化乃至廣東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濃墨重彩的貢獻。

  1931年至1936年,林雲陔任廣東省主席同時任中大董事會主任董事。在陸幼剛和陸匡文兩兄弟的協助支援下,林雲陔撥鉅款創辦教育,大力支援中山大學土地面積擴大,增建石牌校園,建築新校舍。

  而陸景武五兄弟中更是有4人在中大就讀。陸景武1948年考入中大法學院經濟係,不久轉入嶺南大學經濟係。現在的中大康樂園原為嶺南大學校園。在這裡,陸景武度過了人生中難忘的一段歲月。

  讀書期間,陸景武有幸師從史學大家陳寅恪,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的奠基人梁方仲以及經濟學家王正憲。

  陸景武至今難忘嶺南大學的恩師陳寅恪。1948年他剛上大一,時局動蕩,物價飛漲。他就半工半讀,擔任陳寅恪的助理。常去校內陳寅恪寓所,幫忙整理書稿。當時陳寅恪先生視力不好,去上課都要人扶,寫字也要有人幫著推粉筆。上課時,陳寅恪夫人在旁聽,陸景武則飛速地做筆記。陸景武還記得,陳寅恪先生家裏有塊小黑板,書寫時要常常幫他扶著粉筆。“他對我很愛護,像子侄輩一樣。”

  他的國文功底也頗受時任嶺大中文系系主任容庚的賞識。容庚甚至提出讓他當助教力邀其轉入中文系,但為一心嚮往經濟係的陸景武婉拒。

  家國情懷落葉歸根

  現年84歲高齡的陸景武,長期致力於觀光旅遊管理的研究、教育、宣傳與推廣,是臺灣觀光學創始人之一,因首創提出“精緻觀光論”而享譽國際。

  1953年,在粵港兩地完成大學學業後,陸景武赴臺奉養父母。遷臺後很長一段時間,陸家艱苦度日。陸景武只得放棄留學夢想,授課之外打多分工,補貼家用。但他仍刻苦自勵,待父母相繼入土為安後,他才留學美國英國,此時他已37歲,後來獲得觀光管理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臺灣,陸景武逐漸顯露才華。他以秘書身份追隨服務了三位名家--外交名宿、“駐美大使”葉公超,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中國史地學權威張其昀,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國際公法專家陳治世。

  陸景武還曾先後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職,是臺灣觀光旅遊教育的先驅者。他所提出的“觀光”的英文定義:“無煙囪的工廠,無語言的宣傳,無課本的教育,無口號的政治,無會議的外交”,被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採納並錄入官方文件。

  儘管事業有成,但陸景武始終有顆中國心,十分關心祖國的統一。上世紀80年代,在海峽兩岸關係最困難的時候,他曾邀請國家旅遊局原局長、中國旅遊協會會長韓克華赴臺參加學術會議。這是大陸第一位部長級官員訪台。

  1998年退休後,他選擇返回大陸定居佛山順德。其後在北大、浙大、南開、上海師大、青島大學和中大等高校講座、授課,分享他遊歷五大洲百餘個國家、地區和重要城市的人生閱歷與體驗,促進祖國大陸的觀光旅遊事業。其間,北大曾誠懇挽留他任客座教授,但由於年事已高且不習慣北方氣候,陸景武最終選擇了母校,從1999年至今一直擔任中大客座教授。

  陸景武對於兩岸合作交流的貢獻,亦在於他的超前眼光。多年前他就呼籲制訂旅遊法解決旅遊意外和糾紛,今年“十一”,我國的《旅遊法》正式頒布實施。

  一生從教,陸景武的門生遍佈臺灣、港澳和大陸,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一直呼籲擴大兩岸交流,開放陸生入臺並消除限制,爭取獎學金和醫療待遇。“只要不斷加深兩岸溝通,兩岸的前景一定會更好。”“交流多了,誤會、障礙才會消除。”他反覆地説。

  ■對話兩岸交流合作可以消除誤解

  南方日報:您為什麼選擇贈送字畫給中大?

  陸景武:中大是我的母校,是國父孫中山手創的學校,孫中山先生是我的偶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影響了我一生。我的家族兩代人與中大緣分也很深。

  南方日報:您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前景怎麼看?

  陸景武:兩岸要先易後難,不斷交流、合作,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觀光旅遊是很好的方式。我的知識、學識和見識都是從旅遊而來。交流可以消除誤解,增加信任,增進友誼。慢慢到了下一代和更下一代,就沒有了前輩的歷史恩怨,一定有好的結果。兩岸前景一定會更好,最終實現和平統一。

  南方日報:您對兩岸的青年人很關心,有什麼寄語?

  陸景武: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亞洲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希望下一代青年要傳承“辛亥精神”,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從小培養愛國主義觀念,青年人還要弘揚孝道文化,立大志,做大事。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