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臺灣叢刊》香港出版後 密送到臺灣(圖)

2014年07月29日 11:05:0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照片為《新臺灣叢刊》封面。

  近日,在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紀念成立65週年活動上,臺盟中央盟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吳藝煤的一篇回憶文章,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採訪中,吳藝煤向記者介紹了臺盟早期刊物《新臺灣叢刊》的創辦過程及情況。

  香港出版

  1947年7月,參加臺灣 “228”起義的愛國人士謝雪紅、楊克煌、蘇新、周明等人,經廈門、上海輾轉抵達香港。當時中共上海局外縣工委書記張執一,向謝雪紅傳達中共的決定:“飛英(謝雪紅)在這裡做對臺灣人民公開的號召工作,在香港成立一個臺灣組直接受中共上海局的領導”。

  謝雪紅按照中共上海局的指示,積極聯繫在港民主人士,拜訪民革創始人李濟深、何香凝、陳其瑗、蔡廷鍇等,得到他們的熱情支援。李濟深還向謝雪紅等人建議,挽留正在香港活動的著名臺籍人士丘念臺等。謝雪紅與民盟的莊希泉、劉雪漁以及一批臺灣革命人士,共同組建了臺灣問題研究會,探討臺灣時局,宣傳大陸解放鬥爭形勢。

  臺灣問題研究會在中共的支援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幫助下,于1947年9月成立新臺灣出版社,發行《新臺灣叢刊》(簡稱《叢刊》)。楊克煌、蘇新任編輯和主筆,出版社社址選在香港西營盤正街5號3樓,莊希泉、劉雪漁及周明等參加了叢刊工作。1947年11月12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正式成立,《叢刊》也因此成為臺盟的機關刊物。

  密送臺灣

  據創辦並參與《叢刊》工作的蘇新、周明回憶,莊希泉和夏衍二人對《叢刊》幫助很大。莊希泉將南洋陳嘉庚捐的2000港元交給《叢刊》作出版費,稿件夏衍都親自看。

  《叢刊》通過各種渠道秘密傳遞到臺灣,比如郵寄給臺灣各企業、商社、機關等;通過進步學生和商人秘密攜往臺灣;與臺灣地下黨秘密聯絡,依靠地下黨的力量向島內民眾散發。臺灣地下黨贊同《叢刊》的政治觀點和革命理念,叢刊對臺灣民眾産生了積極影響。

  《叢刊》反對臺灣當局,主張臺灣民主自治,使臺灣民眾産生共鳴,引起臺當局的恐慌,下令嚴厲查禁《叢刊》。雖然如此,在港的臺籍人士仍然通過各種渠道,使叢刊在島內秘密傳播。

  《叢刊》一共出版6期(不定期),到1949年3月結束了香港的工作,編輯人員全部到北京後正式停刊。

  《叢刊》是臺盟早期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從《叢刊》的創辦到臺盟的創立,都得到中國共産黨的熱情關懷和幫助,同時也得到愛國民主人士和海外華僑的支援,更得到在祖國大陸的臺籍進步人士和在臺灣的中共地下黨的積極響應。雖然臺盟及《叢刊》在香港的活動僅兩年左右,但這段時間的政治主張對臺灣民眾及海外華僑産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本報記者 王連偉)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