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新聞學子相聚內蒙 交流消解誤會和錯讀

2014年07月29日 11:10:2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都説,熱愛唱歌的人熱愛生活。8月3日到8月7日在內蒙古的5天裏,參加由中國記協主辦的第十五屆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的年輕人相見不到一個小時,就好似久別重逢的朋友。他們在大巴車裏對唱、在達裏湖上合唱、在內蒙古草原篝火前盡情放歌,即使在吃飯時,興之所至也會高歌一曲。被歌聲包圍的日子裏,他們展示著純粹的青春。  

  來自臺灣世新大學的楊量鈞一曲內蒙古草原歌曲《天堂》可謂歌驚四座,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草原的喜愛,坦言自己來到內蒙古追尋“傳説”,非常興奮。“在臺灣有很多人喜歡聽蒙古草原歌曲,非常大氣。這次我到大草原來,唱這首歌感覺特別提氣。”

  剛剛申遺成功的元上都遺址是學生神往的地方。在舊城墻前,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解,感慨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勇猛和蒙古族文化的博大。“蒙古族人非常擁護民族團結,希望兩岸學生能夠深刻領略草原文化的精髓。”內蒙古記協秘書長色木扎布説。

  “原來,我們都喜歡聽林宥嘉的歌,我們都喜歡蔡康永幽默的主持風格,我們都喜歡看《中國好聲音》。”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孟哲,一路上拿著相機和DV拍著、採訪著。在新聞營結束的時候,學生們要上交文字作品和視頻作品,兩岸大學生們忙著拍攝草原風景,忙著互相採訪,暗地裏很有“較量”的意味,要在新聞營結束時一分高低。

  “讓臺灣的學生走到內蒙古來親自感受草原文化,是很有意義的文化體驗。”作為兩岸大學生新聞營活動的發起人之一,臺灣世新大學附屬單位管理委員會執行長文念萱告訴記者,自2004年起,新聞營成為一個兩岸青年交流的據點,源源不斷地向兩岸輸送著友誼。更重要的是,這些大學生未來大多會在新聞崗位上,“親身體驗將給他們的新聞傳播工作中帶來很正面的影響。”

  “新聞營活動為兩岸新聞傳播專業的同學們創造了一個年輕人共同探討專業、深入了解對方、增進彼此情感的平臺。”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帶隊教師羅建暉説,“這段經歷也有助於他們在今後的新聞傳播崗位上,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更加客觀真實地傳播兩岸民眾關注的新聞資訊,這對於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即使遠隔著淺淺的海峽,我們也會像親密無間的朋友,共用著在青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青春所共有的色彩與秘密。”清華大學的學生蔡育恒如是説。可以相信的是,兩岸新聞學子跨過海峽的握手,在未來留下的一定不只是青春的記憶。正如一首歌所唱,“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裏,我的夢裏,我的心裏,我的歌聲裏……”

  ●交流,傳遞兩岸交流的正能量。

  ●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會知道大陸的美。

  ●這份難能可貴的旅程,會是我生命中抹不去的瑰麗烙印。

  ●和充滿人文氣息的同胞一起在草原上看日升日落,真是一種享受。

  文仁(臺灣世新大學):以往都是在電視或雜誌上看到大陸,而這次是用自己的雙眼看大陸,我發現和想像中的大陸非常不一樣。

  臺灣同學和大陸同學的説話方式相當不同,大陸同學説話直白且有力,臺灣同學則較委婉。由於語言習慣的不同,許多品牌大陸和臺灣翻譯也大有不同。在這趟旅程中也有關於新聞專業方面的探討,我了解到大陸學生和臺灣學生對於新聞這個領域原來各有不同見解。這次旅程中我也見識到了大陸的山青水秀。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住在只出現在課本中出現的蒙古包,體會蒙古族的塞上風情,站在一個充滿著歷史文化的土地上,心情不自覺地都澎湃了起來,如此有趣的經驗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會知道大陸的美,在親眼見證這些之後,讓我對大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百聞不如一見,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再來。

  蔡育恒(清華大學):時間與距離從來不會成為溝通的阻礙。這幾天裏,我們和臺灣的同學們親如手足,相知相惜。來自臺灣藝術大學的“導演朱”,和大陸很多男生一樣,喜歡裝小清新,喜歡擺弄單眼,喜歡有事沒事在校園裏、城市裏拍照片;“代表李”喜歡看穿越劇,愛聽鳳凰傳奇節奏分明的歌曲。大陸同學的淵博知識讓臺灣同學驚嘆,臺灣同學的藝術才能則讓大陸同學刮目;臺灣的女生稍顯開放一些,大陸女生則一般比較內斂;大陸男生陽剛之氣很濃厚,但不會表達,而臺灣男生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無論是差異還是共同點,新聞營開始幾天后出現的是借鑒、交流與融合,是兩岸新聞學子跨過海峽的握手,是毫無阻隔的深入了解。交流,消解的是誤會和錯讀,傳遞的是兩岸交流的正能量。

  孟哲(中國傳媒大學):真沒想到,我們和臺灣同學初見面第一個話題竟然是錢。我拿出各色的“毛爺爺”,指著背面的圖案,對著臺灣同學滔滔不絕起來,從三潭映月到布達拉宮,從三峽到桂林山水。臺灣同學也拿出他們那些“紅紅綠綠”,告訴我這是臺北梅花鹿,那是中山樓……我提醒我自己在臺灣同學面前要注意行為舉止,比如讓女士先行,把“謝謝”挂在嘴邊,不隨手丟垃圾等等。可是一個細節,還是讓我深受觸動。那天,我們去內蒙古大學參加開營儀式,到了目的地,我前面的臺灣姑娘走下車前轉身對司機説了聲謝謝,多麼細心的姑娘……

  短短幾天的新聞營,讓我離開了微博,離開了城市,和這樣一群充滿人文氣息的同胞一起在草原上看日升日落,真是一種享受。

  裴崢(中國人民大學):世界很大,天空海闊,在新聞營短短的幾天行程中,我深有體會。我們一同聽講論道,感受民族文化的變遷;我們一同參觀報社,觸摸新聞業界的脈搏律動;我們一同主題討論,體會青年學子的思想交鋒;我們一同對月長談,感慨草原的遼闊豪邁。隨著交流的深入,我們學會了中國聲音的國際表達。思想和感情的雙重交流,使我們發現了身上共有的記憶和愛好。對臺灣同學而言,在這短短的幾天裏,他們不足以完全了解大陸的廣袤和博雅,但是我們從他們的眼神中,能分明地看到親近和不捨。

  相處太短,如果有機會,我願將我之青年的所想所願,這些年大陸日新月異的一磚一瓦,統統都講給你們聽。

  恩克蘇格爾(內蒙古大學):在與兩岸同學一同觀光內蒙古的美麗景點的同時,因為我是蒙古族人,又在內蒙古大學學習蒙古語言文學,所以許多臺灣學生特別喜歡問我有關蒙古文化的問題,對此,我既意外又很驚喜。有臺灣同學問我,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蒙古人是炎黃子孫嗎?中國的蒙古族和蒙古國的民族是一個民族嗎?除了這些歷史方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日常飲食和生活起居方面的問題。比如早點上出現的奶食、奶茶、手把肉和晚上住宿的蒙古包的構造等。

  短短幾天裏,臺灣同學對蒙古族有了很多的認識。而這種“顛覆認識”改變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對於蒙古文化的認識,也恰好促進了蒙古文化的傳播。

  楊量鈞(臺灣世新大學):對我而言,內蒙古是個神秘的地方,印象中充滿了牛羊,大碗的奶酒以及有著爽朗笑聲的彪形大漢。走訪了呼和浩特和大草原,這些我夢中的景象一一浮現眼前,每個我所見的東西都是驚奇。在蒙古草原上我見識了許多人,不乏許多威武豪壯的勇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宏亮清澈的嗓音,和精簡又豪放的性格。他們説今年草原多水,很好,可以養活許多牛、馬、駱駝。他們説草原上有五種主要動物,他們相生相助,彼此需要。這是一種緊密又單純的合作關係,在紛擾喧囂的臺北,我永遠也無法得知這種自然界的巧妙安排。我還要説,難忘美味的蒙古菜肴:手抓肉、蒙古油條、鹹奶茶、奶豆腐……

  有個傳説講,人的一生總有著許多碎片,而這些碎片散落在世界各地,它們的呼喚,從心靈深處吸引你的靈魂到來。一趟內蒙古之旅,我仿佛揀拾起我在世界某處遺留下的碎片。在草原的夜晚,我順著草原之風聆聽著各種生命的律動,包括我自己的心跳,這份難能可貴的旅程,會是我生命中抹不去的瑰麗烙印。

[責任編輯:羅昕]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