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亞洲藝術中心(北京)負責人李宜霖説。這位來自臺灣的35歲青年,已紮根坐落于京郊的798藝術區整整四年,為父親創辦的畫廊開拓大陸市場。位於臺北市建國南路的亞洲藝術中心總部,則即將迎來30週年紀念日。
除了佔地約1000平方米的亞洲藝術中心,798藝術區還有八大畫廊、新時代畫廊、山藝術等臺灣畫廊的影子。這裡最初是一家前民主德國援助建設的無線電器材廠,建築多為東德的包浩斯風格,簡潔樸實。後來無線電器廠逐漸衰落,被一群“漂”在北京的藝術家們發現,他們將廢棄的廠房變成中國當代藝術聖地,使798成為集畫廊、藝術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舖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北京發展文創産業的知名基地之一,因其聲名遠播,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遊客前來一展身手和參觀。
臺北、北京兩地互動是優勢
“大陸近80%的畫廊都在798,許多國外畫廊在這裡也有分支機構,共同構建了一個多元碰撞的國際平臺,在這裡能迅速掌握核心資訊。”到大陸後,李宜霖常收到一些畫廊開幕的邀請函,“這在以前的臺灣不大會發生,因為資源有限,同業之間競爭很激烈。換句話説,這裡的人心態更開放。”
可以想見,李宜霖的開拓之路充滿艱辛。大陸的中國當代藝術自2005年到2006年迎來井噴期,但亞洲藝術中心進入大陸的時間比較晚,很多知名藝術家較難爭取到。畫廊近三年才開始盈利,此前一直是投入遠大於回報。
臺北與北京互動是亞洲藝術中心的優勢所在。三年前,“和而不同——19位兩岸藝術靈魂的相容”藝術展曾在臺北上演,為臺灣民眾提供了一個觀察兩岸新生代藝術家創作的機會。
手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行銷管理碩士學位的李宜霖其實有更大野心。他要做的,不僅是連結兩岸的藝術文化,而且還想將優秀華人藝術家推至歐美國際舞臺,使他們能在世界嶄露頭角,“除了推介前衛的當代藝術,我們也關注一些能巧妙融合東西方文化、技法,最終呈現東方文化韻味的作品。這些回歸傳統,能體現‘新東方精神’的作品也許會比純用‘政治符號’抓人眼球的作品更耐看。”
兩岸共推 文創産業迎來好時機
亞洲藝術中心門外,簽約藝術家華慶的紅猩猩雕塑吸引著來往遊客駐足合影。門內,大陸青年藝術家馮野的作品展正在展出。
談起初入大陸市場的困惑,李宜霖記憶猶新。他曾看到觀眾用手直接觸摸畫作、雕塑,“但我一直相信,觀眾是需要培養、引導的,近兩年這種現象就少多了。”
這些年,李宜霖在努力摸索、適應著兩岸藝術家不同的行為、思維方式,“大陸近幾十年發生的一連串重大變革,為藝術家提供了很多創作素材。大陸藝術家的作品更具衝擊力,而臺灣藝術家對傳統繼承得更多,彼此還是有些不同。”
在臺灣,畫廊與藝術家的合作比較單純,要麼獨家代理,要麼就是一次性合作,而大陸的合作方式則更多元化。有些簽約藝術家甚至也會私下賣畫,亂報價亂炒作,“這種方式不利於市場良性運作,所以我們一直只做獨家或長期代理。”
兩年前,亞洲藝術中心的客戶中,大陸人不到5%,但現在,這個比重增加到了15%。“大陸的收藏群正在迅速崛起,但不是很成熟。相對來説,臺灣收藏家很多,素質相對較高。”李宜霖預估大陸出現大量的收藏家會在十幾年後,因為更多的年輕人去國外接受教育,有了更高的文化修養,才會有更大的收藏需求。
“兩岸對文化創意産業都十分重視,臺灣的文創産業開始得比較早,臺灣的畫廊協會也已成立多年。”今年9月,北京畫廊協會成立,李宜霖當選理事。在“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浪潮中,北京的協會將會獲得政府補助,舉辦系列活動,“雖然這些都還在醞釀中,但把發展文化産業特別提出,對我們非常有利。”這是李宜霖的最新看法。(記者 鄭巧)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