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結識不一樣的臺北

2014年07月29日 11:26:26  來源:臺胞之家網
字號:    

  與昨天相比,今天輕鬆了許多,今天是在臺北參訪。

  説輕鬆也不輕鬆,從參訪的內容看,我們竟然跨越了古代,走過了現代,然後又回歸到當今。一天之內穿越三度時空,還蠻累的。這都得益於夏潮基金會的精心安排。參觀林語堂故居,按照大陸文學史的分法,他應當是現代作家,所以説走過了現代。

  早上出發,直奔陽明山。林語堂先生的故居就建在山上。如果不是夏潮的用心,我敢説,鮮少有大陸的參訪團會到這裡。我們是作家團,能來這裡正求之不得。這些作家哪個不知道、哪個沒讀過、哪個心中沒有一個林語堂?如今能親自來到這位現代文學巨匠的居所,親眼、親身、傾心去感受他,不啻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林語堂故居庭院聽導引員講林語堂。

  故居坐落在山腰,被濃濃的綠意包圍著,山嵐和輕霧不時掠過,更平添幾分靜寂和清幽。據説這處居所是語堂先生親自設計的,風格是中西合璧,像極了先生一生學貫中西的文學追求。故居現在由東吳大學受託經營,幾位工讀的大四女生為我們講解。當得知參觀者是來自大陸的作家時,她們眼中露出了幾許驚異和崇敬,講得也就格外仔細用心。河北作家在講解員的導引下,參觀了書房、臥室、客廳、餐廳、史料特藏室,俯瞰了先生在後院的墓地。庭院中,院門外,作家們或三兩,或獨自,流連再流連,拍照再拍照,只為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感悟,多沾些靈感,多帶回些文氣。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歷史地位相信會愈加彰顯。依依不捨地離開林先生故居,來到中山樓參觀。中山樓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週年而修建的倣古式建築,莊嚴肅穆。行走其間,眼目所及,無論是建築本身還是陳列擺設,處處體現出中國元素。只是硫磺味太濃,讓人不舒服,有些煞風景,據説是有溫泉的緣故。參觀臺北故宮,無疑是走過中國的歷史。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

  河北作家對北京故宮都非常熟悉,印象深的是恢弘的建築和紅墻黃瓦透出的帝王氣。臺北故宮的珍藏,才是當年北京故宮的精華所在,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中國的。但離開了紫禁城,擺在這裡,再珍貴也只是一件展品而已。就連我這來過多次的人都不願錯過再看一次的機會,更甭説河北的作家除了田建民院長都是第一次來。若不是還有下一個行程,三個小時的參觀怎麼能盡興?作家們會有什麼感受,我試著問金赫楠,她是河北作協的秘書,也是文學評論家,她只説了一句:“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帶我爸爸再來一次。”

  來到花博園,我們又回歸到當今。

與臺灣少數民族朋友巧遇在花博會。

  去年5月來臺,花博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今天再來,離花博會落幕卻只剩下一個來月了。有朋友説,臺灣不大,但很精緻;臺北的花博園越發精緻得可愛,這種精緻體現在每個角落,每個細節中。恰逢週末,遊客很多,像爭艷館等熱門景點也排起了長隊,但比起上海世博會來就小巫見大巫了。這裡的綠色、低碳、環保和秩序給河北的作家留下很深的印象,確實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在爭艷館對面的特展區,我們見到了黃儀芳女士。她是臺灣原住民,曾經多次帶著少數民族參訪團、夏令營團、培訓團到大陸,是全國臺聯的好朋友。她們公司在花博園中經營一家店面,售賣臺灣少數民族的物産和工藝品,生意還不錯。她送給我們一行每人一頂有原住民特色的帽子,並同大家一起合影。河北作家驚詫我們怎麼會在這裡遇到朋友,其實,我們全國臺聯的朋友全臺灣到處都有,因為在大陸,我們是臺胞之家。這一天真的蠻累的。(閻崑 樊铓)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