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讓好戲吸引年輕人 訪台灣新編京劇《金鎖記》班底

2014年07月29日 11:48:23  來源:東南網
字號:    

  一部編劇、導演、演員、舞臺設計完全“臺灣製造”的原創新編京劇《金鎖記》,在廈門成功上演之後,1日在福州鳳凰劇院上演,為第四屆福建藝術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在廈門、福州演出期間,《金鎖記》導演李小平,主演魏海敏、唐文華等原創班底接受了記者專訪,暢談臺灣京劇的創新。

  創新並不削弱傳統

  新編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説,在臺北公演時創下“每演必滿”的票房佳績。在福州的演出,是臺灣國光劇團此次在大陸交流巡演的最後一站。此次巡演,不但大陸觀眾熱烈回應,還獲得戲曲戲劇學者專家的一致肯定,認為這齣戲“彰顯出臺灣人文意識的創作內涵,拓展了傳統京劇的表現力”。

  “這齣戲特別適合第一次進戲院的青年觀眾。”為國光京劇團打造過多出流行大戲的李小平説,“在創作時,我們就著力在現代年輕受眾的審美口味和傳統京劇藝術間搭建一座橋梁,化解戲劇在年輕人心中‘陳舊’的概念,體現臺灣當代對戲曲現代意識的一種追求。”

  與傳統京劇不同,京劇《金鎖記》放棄了原著的時間順序,只選取主角曹七巧一生中的幾個重大事件,借鑒意識流與蒙太奇等表現手法,將京劇的敘事、唱段與光影、音聲的錯落層疊相結合,通過種種對照表現出虛實、真假、悲喜的變化,演繹出華麗而蒼涼的“張愛玲的世界”。

  太多的改變後,還是京劇嗎?面對記者的疑問,臺灣第一梅派青衣、梅葆玖弟子魏海敏表示:“創新不表示要削弱傳統。表演中,演員無論是唱腔還是身段,都會嚴格遵循傳統章法。我們只是更多地回歸到戲劇本身,意在用呈現出的內容讓觀眾去體會作品傳遞出的價值觀、審美觀,讓年輕觀眾在欣賞藝術時有更多的選擇。”

 

  培養更多年輕觀眾

  為推動京劇的現代化,吸引和培養更多青年觀眾,近年來,國光劇團不僅在劇目企劃、思想內涵上推陳出新,還以深入校園講座的方式,普及京劇知識,鼓勵學生加入培訓班,以培養潛在觀眾或發掘表演苗子。

  “我們會給學生講解傳統表演方式裏的手、眼、聲、法、步等基礎,帶領他們領略不同流派、唱腔的不同。”當代臺灣第一老生、國光一等演員唐文華説,“這樣,在欣賞新編劇目時,年輕人才會了解,京劇原來可以這樣。”

  張愛玲的小説在島內有相當大的讀者群,此次選擇改編《金鎖記》,也是希望把京劇推向年青一代。李小平認為,當代青年觀眾欣賞需求變化很快,只有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選材面向市場,創作面向自己。只有先把年輕人吸引進劇場,才能把京劇的魅力展現給他們。”

  “傳統京劇存在著讓年輕人必然遠離的因素。現代文化娛樂講求‘無壓力化’,而傳統京劇更注重‘知性’和‘改悔’,背負了太多的忠、孝、禮、義,很容易讓年輕人望而卻步。”李小平説,臺灣京劇因此更側重“思變”,主動迎合現代年輕人。

  作為國粹,京劇需要傳承與發揚。然而,李小平認為,傳統京劇向年輕人發出近似于“你來愛我吧”的號召,是無法産生真正的普及、推廣效果的。必須看清楚年輕人喜歡什麼,傳統戲曲自身又有什麼優勢。京劇要通過對情感的柔性詮釋,來喚醒年輕觀眾的審美本能。

  有的人“思變”,嘗試在傳統戲曲舞臺上加入現代光電效果,但李小平認為,“現代性”絕不該流於技術、手段這一層面。“淡化傳統京劇的道德色彩,它的精髓在於其蘊含的人文情懷。戲曲的‘現代性’,重在‘心靈取向’,要把現代意識加進去。”京劇《金鎖記》之所以能引起觀眾共鳴,源於曹七巧這個角色反映出的一種“大無奈”的生存狀態,這與現代都市人較為普遍的孤寂心理是相吻合的。

  “早年,囿于條件所限,臺灣京劇觀眾在看戲時不太講究流派、唱腔。隨著兩岸交往越來越頻繁,大陸劇團來臺交流也越來越多。現在,常常有年輕觀眾跟我説,在看了新編劇後,順著唱腔的根,再追看傳統劇目,發現自己更喜歡老戲呢。”魏海敏説,“希望通過這次與大陸的交流,整齣戲有所精進,使京劇在臺灣也能有自己的招牌戲,為後輩演員樹立範本,不斷傳承。”

[責任編輯:徐麗華]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