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大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內蒙古本來就是人類天然的綠色牧場……
儘管內蒙古位於京津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陰山北麓和位於華北西部分佈在阿拉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三地的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也因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京、津、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構成威脅。但是,內蒙古的生態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有人認為,內蒙古地處北疆,橫跨“三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我國北部的重要生態屏障。保護和建設好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不僅對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邊境地區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保護首都北京的環境,維護內地生態環境安全都具有重要影響。
1992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多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問題,充分説明瞭內蒙古在全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總格局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之後,內蒙古開始實施七大生態建設工程,全民為生態建設“添磚加瓦”,尤其是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據統計,自1981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內蒙古累計義務植樹11.3億余株,預計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全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9%。經過不懈的努力,使西部地區阿拉善的額濟納河流域、賀蘭山、孿井灘三片沙漠綠洲得到合理保護和利用,中西部地區黃河中上游流域和陰山農牧交錯帶水土流失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控制,中東部地區錫林郭勒草原渾善達克沙地、西遼河流域科爾沁沙地初步恢復草原景觀,東部地區松花江流域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特殊生態功能區、生態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區得到恢復建設,由此構成中國北方東西2400公里長的綠色生態防線。
如今,沙草産業成為內蒙古獨具特色的産業鏈條之一,沙柳等過去用來燒火的灌木草通過多種方式轉化,成為身價不菲的板材等高端産品,曾經“哭窮”的農民終於看到了産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沙産業實現了企業增效、生態增綠、農牧民增收的“三效合一”。我區的林業産業結構趨於合理,産值達到180億元,內蒙古人正在為打造“綠色銀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