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險房屋、最困難農戶的“兩最”危房是貴州農村的民生難題。作為全國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近年來貴州針對“兩最”危房開展了大規模改造工作,170萬農戶的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如今,在貴州崇山峻嶺間,一棟棟安全適用又充滿地方特色的“危改新房”托起了農民的“安居夢”。
“祖祖輩輩想住新房的願望實現了”
從銅仁市思南縣涼水鎮紅岩底村的山腳往上看,幾排佈局整齊的民居在青山中顯得格外醒目。紅色木板做墻,白石灰刷檐,紅白相間、綠樹相襯,小山村儼然就在畫中。這是紅岩底村農村危房改造集中安置點。據涼水鎮鎮長劉繼勇介紹,當地89戶村民長期受山體滑坡影響,政府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將村民整體搬遷至此。
記者在紅岩底村採訪看到,一條安裝著太陽能路燈的水泥路環繞幾十棟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房屋,村前還有近2000平方米的休閒廣場。
“祖祖輩輩想住新房的願望實現了。”羅福柔説,新房結實,通水通電,一家三口住著非常寬敞。進村路配套修好了,燃料、糧食可以用車運進來,村裏辦紅白喜事也有了寬敞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農村危房改造還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村民雷願發去年將房子翻修一新,外觀改造成具有黔北特色的雕梁畫棟風格,包括政府提供的6500元農危房改造資金總共花了8000元。“房子修好了,今年準備利用家裏的茶園開設農家樂。”他説。
貴州于200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當年有關部門統計顯示,貴州農村危房戶有192.48萬戶,目前已改造完成170萬戶,今年將提前一年基本完成統計在冊危房的改造任務。
民生資金“加減法”,攻堅“兩最”危房
2012年9月7日雲貴交界地區發生5.7級地震,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部分農房倒塌或成為危房。雲貴鄉檢角村彝族村民文義軍家原來的3間土墻房整體坍塌,震後一家5口人住進活動板房。
“家裏沒有錢修新房,我擔心會在活動板房一直住下去。”文義軍説,沒想到政府不到半年時間就幫自己建了新房。
在檢角村的一塊開闊地上,30套集中安置房已經竣工,全村地震危房戶的住房問題得以解決。
目前威寧縣需重建房屋的554戶受災群眾已全部住進新房。威寧縣能在短時間、大範圍解決最急需改造農戶的住房問題,正是得益於貴州省做好民生資金“加減法”,攻堅“兩最”危房的政策。
貴州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面臨的最直接困難就是地方財力有限,農民自籌資金能力弱,為此,貴州做起了民生資金“加減法”。
加大有關投資,減輕農民負擔。中央和貴州省不斷加大對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力度,先後2次提高補助標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20多億元。截至目前,除中央補助的約90億元專項資金外,貴州省級和各市縣還分別補助、匹配了約40億元。
減少審批流程,整合使用資金。貴州賦予了縣級政府對村莊整治、扶貧開發等相關資金的捆綁使用權,有效盤活了民生資金。同時探索了“整市縣推進”“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原址修繕重建”等做法,將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為全國農村危房改造提供了有借鑒意義的“貴州經驗”。
“德政工程”將惠及更多農村危房戶
“今日黨情係百姓,厚德惠民得新房,改造危房安民生,整村推進為民富。”這是貴陽市花溪區黨武鄉擺貢寨村民自發集資修建的“飲水思源亭”中的碑文。曾經房屋破舊、垃圾遍地的擺貢寨,經過農村危房改造後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將這項工作視為“德政工程”。
如今,這項“德政工程”將惠及更多農村危房戶。貴州已經啟動了第二輪農村危房改造前期工作。按照規劃,貴州將從2014年起,用7年時間基本改造完成2008年以來新增的農村危房戶220萬戶。
因自然災害和房屋年久失修等多種原因,目前貴州農村危房仍量大面廣。思南縣天橋社區下壩組76歲低保戶鄒聖珍住在一棟修建了40年的木屋裏,近年來房屋破損情況愈發嚴重。鄒聖珍説,自己靠著低保金生活,沒有能力修新房,“希望國家幫助我,讓我多享幾年福”。
在新一輪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中,鄒聖珍的“安居夢”將有望迅速實現。記者採訪了解到,貴州新一輪的農村危房改造不僅將繼續著力解決“兩最”危房問題,實現新增農村危房戶“應改盡改”,還將採取措施促成“安居”和“樂業”並舉。
為此,貴州要求各地在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中積極編制村莊規劃,統籌協調道路、供水、環保、沼氣等設施建設,整合資源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時,對有條件的農戶重點在示範小城鎮、城市綜合體、旅遊景區、高效農業示範園、産業園區周邊集中修建安置點進行安置,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工作著力解決農民就業和增收致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