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釐米左右的算盤吊墜到1.4米長的傳統算盤,從民國時期的圓珠算盤到後來的菱珠算盤,材質各異、形狀不一的各種算盤擺滿書房,有些還被挂在過道的墻壁上,這就是山西省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太原市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天佑癡迷了20多年的算盤世界。算盤緣
鄭天佑從1983年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珠算培訓、珠算技術等級鑒定、組織珠算比賽等工作,與珠算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工作需要,鄭天佑經常帶隊外出比賽。每每遇到中意的算盤,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下。節假日休息時,他就經常到太原工人文化宮舊貨市場淘寶,與珠算有關的物件,他都會收入囊中。
“這個八卦算盤和扇形算盤,是前年在太原煤炭博物館買的。”鄭天佑指著過道墻壁上挂著的算盤説道。八卦算盤以中間的八卦圖形為核心,向外延展成24檔算盤狀;扇形算盤有27檔,兩者上下搭配懸挂,既是漂亮的挂飾,又彰顯出主人對算盤的喜愛。走進書房,他順手拿起一個大算盤:“這是電視劇《喬家大院》中的算盤道具,長達1.4米,是2006年在喬家大院買的。”“這是在北京服務區休息時發現的,海南黃花梨木的。”順眼看去,一款如意形狀的算盤擺在桌上。他還有幾個不同材質的算盤吊墜,最小的也就一釐米長,稍微大一些的金刻算盤吊墜,長3釐米、寬2釐米,為上二下五,算珠只有米粒大小,全部可以活動。一款牛皮算盤臺燈更是引人注目,臺燈底座為長方體,四面鑲嵌著四個算盤,通上電還能使用。
只要是算盤,無論什麼樣的,鄭天佑都不放過。在他收藏的近200把算盤中,材質有金、銀、銅、鐵、鋁、牛角、象牙、塑膠、紅木、花梨木、玉、石頭等,形狀有扇形、筆桶形、梳粧盒式、臺燈樣等等,時間從民國到現代,不管是算盤還是工藝品,亦或者是鉛筆盒、旋筆刀、計算器、癢癢撓等用具,在這裡都能找到。算盤事
鄭天佑收藏的第一把算盤是他1980年在山西省財貿學校上學時學校發的用具,好多同學都扔掉了,他還保存完好。最讓他難忘的是20多年前在府西藝苑購買的約40釐米長的一把外國算盤,當時他的月工資只有100多元,那個算盤要280元,他拿不定主意,回去與家人商量後,才又返回去買下。
“收藏算盤是為了研究算具的發展變化,收藏珠算書籍則是為了研究算史、算理、演算法。”鄭天佑指著那把外國算盤説,“我們的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算珠為圓形,這個算盤是上一下四,算珠為菱形。後來,人們漸漸發現這種菱形的算珠更好用,上一下四也挺方便,於是我國也出現了這樣的算盤。”
在鄭天佑收藏的八九十本珠算書中,最珍貴的要屬明代著名數字家、珠算大師程大位編寫的一部數學巨著——《演算法統宗》。書中詳述了珠算規則,集納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及解題方法。《中國數學簡史》中寫道:“《演算法統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從流傳的長久以及廣泛和深入來説,是那時任何其他數學著作無法相比的。”
“珠算的教育啟智功能,電腦不可替代;珠算的計算功能,電腦也不會完全替代。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用算盤打加減法要比電腦快。特別是珠算式心算比賽,電腦更是望塵莫及。”2008年,珠算正式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在,我省財經類大中專院校與職業高中開設有珠算課,要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必須取得珠算技術等級合格證,每年通過我市珠算等級鑒定的就有1萬多人次以上,領先於全省;不少幼兒園也在普及珠心算,目前已累計普及6萬多人。
“前幾天得知,太原詩詞學會顧問王果發先生用珠算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事情,建議你採訪採訪他。”只要事關弘揚和傳承珠算文化,鄭天佑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霍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