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當記者 情係海峽兩岸

時間:2012-02-09 14: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由教師到記者的角色轉換

  王俊英說,父親在世時從來都是自己動手寫信,去世前曾一再叮囑他,不要中斷了與叔叔的通信往來,人老更思鄉啊。父親去世後,王俊英擔心自己與叔叔之間缺少共同語言,他經常回到母親身邊,請當年曾與父親一起關懷幫助過叔叔的母親,為他細細地講述叔叔那代人的故事,回到叔叔曾經居住過的放馬溝村,探尋叔叔記憶中的痕跡。母親去世後,王俊英失去了寫信的“活資料庫”,但他利用退休後閒暇時間增多的便利條件,不斷地回到壽陽,四處收集資料,把故鄉的一切告訴遠在臺灣的叔叔。壽陽一些部門和企業聽說他是臺屬,也熱情地為他了解情況提供方便。鄉親開辦了工廠,村里老宅子易主,壽陽經濟發展,晉中拓展街區,榆次老城開城,民間藝術節在榆次舉辦,哪怕是一座新超市開業,一個加油站投入使用,他都會將具體細節寫進信里,海峽彼岸的叔叔看到後如同自己身在故鄉一般地高興,他也不斷地寫信回來交流。

  從家常敘議到兩岸交流

  他們叔侄間的通信,有一次不知何故丟失掉了。王俊英認為這種丟失信件的事故不僅影響家書互通,更重要的是影響祖國在臺胞及海外華人心中的形象。他找到當時的郵政局領導,提出自己的擔憂。他記得當時自己找到的市郵政局分管副局長名叫何成宏,他得知這一情況後高度重視,專門召集有關人員開會,並請王俊英出席,在會上制定了凡境外來信不論平信

  或挂號信,一律由收信人簽收的制度,此後再未發生過信件丟失的情況。王嘉福聽說這一情況後,也非常欣慰,他盛讚祖國人民對他們的關愛和重視,減輕了自己孤身漂泊的淒涼感受。

  一次,王嘉福準備裝潢自己的新居,來信要王俊英想辦法求一幅壽陽籍畫家的畫,而且希望在落款上體現“壽陽”的字樣。由于自己長期生活在榆次,王俊英不認識壽陽籍畫家,但他為叔叔求到一位榆次籍畫家的作品,並在落款上題寫了“榆次”字樣寄過去,叔叔高興得進行了裝裱,並把裝裱後懸挂于新居室內的畫拍成照片,給王俊英寄了回來。後來,王俊英還應叔叔的鄰居們要求,為他們又寄了幾幅作品,他們都視如珍寶。雖然在臺灣買幾幅字畫並非難事,但只有來自故鄉的書畫才能開釋他們思鄉念舊的情結。他們的交流也促進了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互通。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