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30日電(記者何欣榮)2020年,上海實際吸收外資預計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臨近年底,寒潮將至,這樣一個“熱乎乎”的消息,讓人備感振奮。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預計達到3.9萬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突破2.3萬美元,經濟總量邁入全球城市前列。面向“十四五”,上海將發展“五型經濟”,建設“五大新城”,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以一系列新的佈局,加速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
打破常規“手勢” 發力“五型經濟”
隨著科技特別是資訊技術的發展,經濟業態越來越呈現出深度融合的特徵,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森億智慧,就是醫療和IT融合的新物種。
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判斷一個患者在未來24小時有多大的概率出現靜脈血栓,從而起到預警和預防的作用——憑藉專業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2016年落戶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森億智慧,在2020年底完成4億元的D輪融資,企業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
“醫院的檔案室或資訊系統中,沉睡著大量有價值的資訊。我們把這些資訊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挖掘出來,形成高品質的醫療大數據,最終服務於醫院、醫生和病人。”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森億智慧聯合創始人馬漢東,如今已是一名標準的“張江男”。
跳出行業“框框”,超越傳統的“二三産”之分,上海提出了發展“五型經濟”的戰略。何為“五型經濟”?即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總部型經濟、開放型經濟、流量型經濟。“五型經濟”既是上海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長板”,也為暢通經濟迴圈提供了抓手。
做強做優“五型經濟”,“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打破“常規手勢和思維定式”,量身定制一批精準扶持政策,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經濟”集聚區。
開闢新的戰場 蓄勢五大新城
上海西北,波光粼粼的遠香湖畔,分佈著網紅打卡地保利大劇院和“最美圖書館”嘉定圖書館。不遠處的全國首條跨省地鐵——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呼嘯而過,通往毗鄰的江蘇省昆山市。
攤開上海地圖,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大新城宛如一串珍珠,環繞在上海中心城區周邊。它們一面通過軌道交通與主城區相連,一面輻射更為廣闊的長三角腹地。“十四五”期間,五大新城將成為上海的重點建設區域。
新城建設,不是老酒裝新瓶,也不是推倒重來。按照規劃,上海將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推進“五個新城”建設,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未來的五大新城,將具備完整的城市功能。住在這裡的市民,不用事事往主城區跑。人們可以在長三角居住,到這些新城工作;也可以在新城居住,到長三角工作。“大上海”的大格局,將因此展現得更加明顯。
“打到外線去,開闢新戰場”——跳出空間日益緊張的主城區,未來上海的各類産業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將逐步向五大新城集聚。上海市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説,“十四五”期間,新城將成為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助力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就嘉定新城而言,到2035年將建設成為百萬人口規模、功能複合多元的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上海新城樣板。”
全面推進轉型 建設“國際數字之都”
疫情防控,一網通辦“隨申碼”累計使用16億次;促進消費,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舉行的“五五購物節”帶動銷售額兩位數增長;創新發展,拼多多、盒馬、叮咚買菜等線上新經濟活力奔涌……
應對疫情挑戰,數字化時代加速到來,讓上海面對“罕見的不確定性”時保持了非凡的韌性,也為城市發展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
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數字化發展方面,上海的探索走在全國前列。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已納入政務服務事項2734項,實名用戶4080萬。城市運作“一網統管”初步形成“三級平臺、五級應用”的架構體系, 累計開發的應用場景達3000個。
上海市委副秘書長趙奇説,“兩張網”建設為數字化政府和數字化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涵蓋城市生産、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等各個領域。為此,上海已成立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各項工作快馬加鞭。
既要有“謀定後動”的思考力,更要有“謀定快動”的執行力。“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之際,上海的發展只爭朝夕。